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实,早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2.
<正>傅斯年是胡适、陈独秀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是教育家,是历史学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既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基础,又吸收了外国文化的多方面营养。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研究其思想中的西方因素,对中华民族如何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融合,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1949年1月31日,胡适拿到了赴美签证。4月1日,胡适与长子胡祖望应邀到老乡胡洪开家(上海"胡开文笔墨庄"老板)吃饭。饭后,父子就此分手。胡祖望先去了台湾,随即去了泰国曼谷。胡适则准备起程前往美国。此后三天,胡适在上海将必须处理的事情作了处  相似文献   

4.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  相似文献   

5.
1920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因胡适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在上海参加筹办西南大学事宜.寄居亚东图书馆.接到文华大学电邀后,即乘“大通轮”溯江而上,于2月4日抵达汉口。文华大学协进会和武汉学生联合会,派代表冒雪迎接陈独秀。当晚陈独秀留宿文华大学,备受款待。  相似文献   

6.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花园里,希望花开早。──胡适《希望》胡适(1891─—1962)一生皇皇,但身后颇冷寂,只遗一子一孙,都在美国。胡适没有女儿(曾生一女儿.早夭),但他很想有个女儿和一群外孙。安徽的宗亲观念极重,俗称“侄即子”。胡适有位侄女婿叫程洪安,是他长兄胡嗣稼(同父异母)的女婿,年岁相同,胡适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女婿。程早年受托,在上海川沙县经营胡氏祖产胡万和茶庄。胡适青年时代在上海求学时,学、杂费用,都是由这家店开销的,因此胡适与程洪安关系特别密切。程洪安的三个儿子程法善、程法德、程法嘉自…  相似文献   

7.
4亚东图书馆与章士钊在汪孟邹的名人朋友中,章士钊是其中之一。从亚东的全期历史来看,章士钊与陈独秀、胡适一样,对亚东的影响至为深远。最突出的一点是,亚东人出版认真,不肯苟且,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我称之为“亚东作风”,其形成就有章士钊等人的督促之力。对此,汪孟邹本人也直言不讳。众所周知,章士钊是反对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而亚东在“五四”时期,高奏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在文言白话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争论中,亚东坚决地站在了陈独秀、胡适等革命派一边。在出版领域,亚东首举义旗,充当白话文运动的急先锋,出版了一大批白话…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4月7日致胡适信是判断1923年中共中央迁粤的重要史料。1979年版《胡适来往书信选》将该信系于1923年,但2013年的新版却将该信系于1922年。经查阅相关史料可知,陈独秀1922年3月底4月初在上海,直到4月底才到广州;从广州政局,孙中山政策取向及国共、孙陈关系进行分析,该信也不可能是写于1922年;考察瞿秋白"新俄"书的出版情况及人际关系,陈独秀1922年不可能就瞿秋白书给胡适写推荐信。旧版将陈独秀四月七日致胡适信系于在1923年,则与各种史实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很多实际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现在看来。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能让我们更注重于去了解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祥子 《湖北档案》2014,(3):40-42
正1935年1月,胡适应香港大学之邀,往游香港。此前,一些朋友曾经劝胡适不必前往。但胡适认为,此行不仅仅是前去接受香港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所有35个名誉博士学位中的第一个),也是想借此机会对他从未去过的香港、两广等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有所考察,所以坚持践约赴港。1月1日早9点半,胡适乘哈里森总统号船从上海起程,4日到达香港。在港停留5日,除参加授学位仪  相似文献   

11.
正百年的光阴要算起来也很漫长,几乎就是人生的全部。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将百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等一批有识之士当年风云际会,于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如今,风云人物早已尽归黄土,然而每每读着他们的故事,则鲜活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陈独秀先生是百年来一直颇有争议的人物,然而他揭橥新文化启蒙和五四运动的旗帜,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其伟大功绩却是谁也抹煞不了的。毛泽东曾说陈  相似文献   

12.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胡适作为近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他所提出的"大胆的设想,小心的假设"这一治学方法论饱含着丰富的知识底蕴。另外在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叙事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梁启超的名字。或者他当时尚在欧洲游历考察,不在国内,没有直接参与到运动之中;或者五四运动宣告了新的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主角已经被陈独秀、胡适之、钱玄同、鲁迅、李大钊等新一代知识精英取而代之。这一年陈独秀40岁、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中国上世纪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国语文学革命的积极开拓者和践行者,他不但以自身的文学创作去推动国语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借助一系列翻译实践来实现这一文学革命的目的,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16.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适(1891年~1962年),现在多数资料这样简介:“原名胡洪骍、嗣糜,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但未提及他对新闻事业的贡献。诚然,胡适一生的成就,主要不在新闻事业,但他在创办报刊、新闻出版方面的贡献,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一篇文章掀开了一页历史的温馨:1916年11月17日,痴恋着陈衡哲的任叔永为陈写了一首情诗《对月》。感其诗情,陈即兴和诗两首:《风》、《月》。任读之兴起,当即拿给其好友,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胡适欣赏。“风月”乃男女情事的象征,胡自然深谙其意,他玩味一番那两首诗说:“《风》诗吾三人(任、胡、杨杏佛)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则绝非吾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陈女士乎?此两诗皆得力于摩诘,摩诘长处在诗中有画,此两诗皆有画意也!”胡适果然不失慧眼,诗作者陈衡哲端地修养不凡:其祖父、父亲都是清末知名学者和诗人,其祖母、母亲亦同为当时著名女画家,这位出自湖南书香门第的才女自小受其熏陶,才得以成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的女学生,二十六岁的她当时就读于美国瓦萨(Vassr College)女子学院,得知胡适对  相似文献   

20.
孙小棠 《兰台世界》2017,(20):127-128
梅光迪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张文学改良应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是必要的,但不可全盘替代本国文化。他与胡适都赞同文学革命,但区别在于,胡适以白话文为突破口,意在掀起思想界的改革,而梅光迪对思想的全盘革新不能完全认同。梅光迪的文学改良思路是面向知识精英的,改革的是文学本身,而胡适则以白话文作为革新思想之工具,面向平民阶层,意在超越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