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经》是一部卜以决疑的筮书。然而,其中有关"阴阳"即二分与对立的观念、思想却是俯拾皆是。文章通过对"—""--"符号与卦象中的"阴阳"、卦爻辞中的"阴阳"以及同一卦六爻辞之间的"阴阳"的考察,旨在对《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思想有一基本的认知与把握,这对于思考《易经》在日后为何由卜筮之书上升为哲学之书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易经》的逻辑结构是阴阳二元论并由此派生出的乾坤精神,再由乾坤两卦派生出八卦,由八卦派生六十四卦。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的乾坤两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忧和隐患。《易经》不仅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告,也提出了解决忧患的方法。它既是提升个人生存质量的生活智慧,也是富国强兵的基本原则。《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渊源较早地提出了阴阳观念,儒道两家从《易经》中分别吸收了自己的营养;儒家主要发挥其阳的方面,道家主要发挥其阴的方面。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阴阳不但有助于对阴阳及其关系的新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儒道两大文化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自然科学解悟《易经》,揭示《易经》是一元物质世界.并由《易经》里的物象、物性呈现其《天演论》:天地以坎离交阴阳,万物以水火润性命.  相似文献   

5.
随在中国众多的经书中,《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其立道设教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思维的总脉。《易经》的阴阳论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对今天的图形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代图形设计案例的分析,找出阴阳鱼太极图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表明《易经》的思想是现代图形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同时也是提升图形设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易经》的阴阳八卦与性文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作者从阳爻和阴爻两种线条切入、深究其理,认为《易经》并无神秘可言,只不过是上古时代一种性文化记载,是一部简明、容易的讲述阴阳互相交换的书籍,几乎可称之为《简明性知识讲义》。  相似文献   

7.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儒家五经之一,《易经》对于我们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等具有极大意义。虽然阅读《易经》的人很多,为《易经》译注的学者也有很多,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理解《易经》一般都满足于对卦爻辞、占筮或阴阳范畴等方面的正确把握上,而对其中的思维方式关注较少,延边大学于春海教授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力作《<易经>与取象思维》,对东方古老的神秘思维方式——取象思维进行了系统的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联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乾》、《坤》作为《周易》的开篇两卦,是打开《易经》宝库的关键,同时也蕴含着《周易》的基本精神,如阴阳互济、刚柔兼备、质量互变等辩证思想,儒道两家均从此获取理论养分。这些特定的思维方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直至今天,对我们在立身、行事、处世方面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2.
桑敬民 《文教资料》2006,(28):18-22
一、“一画开天”话《河图》黑格尔讲:“中国哲学拿‘一’做基础。”中国为什么会拿“一”做基础呢?这就得归结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易经》的创始人是伏羲。他创阴阳;画八卦;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他又创造了表达阴阳的符号。这个符号就表示为--(阴)、—(阳)。由于先画阳爻“一”。正是这个阳爻的“一”画。就称之为“一”。这个“一”就成为中国最早的符号,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图画,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文化思想。可以说,“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一)学易之源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上学时,老师讲到《易经》,只是简…  相似文献   

13.
又到重阳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遍地黄花盛开。农历九月初九,又到重阳节。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认为天地万物虽繁杂无序,但莫不有阴阳之理,都有类可取。数字也不例外,《易经》曰:“以阳爻为九。”也就是说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九九重阳”还暗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深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第三次基督教入华,耶稣会士白晋及其弟子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到对《易经》的研究上,在研《易》过程中,结合《易经》的文本经义以及具体语境,从《圣经》与《易经》的历史同源追溯、汉字的字义拆分分析、数理图像的比较解读以及文本的义理互释等方面对白晋易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通过方法论的建构将《圣经》的思想与中华传统经典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易传》合为《周易》,然而在马王堆帛书中二者却是相分的。《易经》成书于我国殷末、周初,年代较早。剥除历代学者加之的各色思想衣装,便可窥见到《易经》中粗线条地反映出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日常生活的简单轮廓。其中,关于婚姻家庭状况的大量记述,无疑为我们研究殷周之际中国奴隶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婚俗,探讨人们关于这种制度的伦理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一部西周王室祭祀史书.全篇64卦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将《易经》从神学改造为哲学并用以解释《易经》的学术汇总。它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量变质变及其度量;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及其卦体说、爻位说、卦德说和变卦说:“七日来复”的螺旋卦序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比古希腊哲学要早200至400年,是人类智慧的一块夺目瑰宝。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一部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性的献。它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人用于占筮吉凶的书,而《易传》则是现存将《易经》哲学化的最早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为两个矛盾范畴,论证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与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易传》作又将这种辩证观加以运用,成为确立政治关系和统治方法的哲学基础。建立了“尊卑有位,上下有序”的统治秩序,以及“顺时而动”、“持中而行”的应变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易经》借助丰富的动植物隐喻阐述了人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隐喻翻译也成为《易经》外译的难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思想映射的认知过程。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易经》对隐喻的翻译传神达意,有效再现了《易经》的智慧和文化。翻译是一种具有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译者自身主观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均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该研究旨在通过布迪厄惯习理论分析《易经》汪译本中动植物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汪榕培翻译惯习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易经》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易经》心理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关注不够。通过对《易经》中“心”、“思”范畴的探讨,了解其中心理思想的概貌。并通过对《观》卦爻辞的分析,较为深入地认识《易经》在认知过程、思维层次在中国心理思想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先秦诸子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