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精神始于认识。科学精神则来自科学认识,它是由科学理性、科学追求和科学道德这三个方面构成的。科学理性表现为实证性、普遍性、相容性和可怀疑性四个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而科学认识在创新、开拓和统一的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突破,则表现了作为科学的内在激励机制的科学追求精神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一部纲要。从《导论》对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论述中,可以窥见康德哲学的糟粕和精华。康德提出“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在康德以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学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用经验说明事物的必然性;唯理论则用理性说明一切知识,否认经验的作用。而休谟本人却怀疑这些,他  相似文献   

3.
体谟为了解西欧哲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无法摆脱的内在矛盾而建立了他们哲学体系。他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感性的限定,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但由于时代、个人、阶级的局限性,使他在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过程中,也否定了自己,走向了极端经验论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哲学家特别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分别对经验和理性作了具体分析,但是却把二者割裂开来,各执一端,从而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二者在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的标准及方法论上都持对立的观点。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上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认识过程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因此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得来的材料进行加工,它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认识过程的这两个阶段不能偏颇和割裂。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它们分别地将从不同的极端感性和理性加以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经验论夸大感性的实在性,唯理论夸大理性的实在性。一般地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形成是在十七世纪,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发展科学与文化,因之要求认识世界,支配自然,要求总结认识的方法和经验.他们对于完全脱离实际,以信仰代替科学,主张盲目崇拜权威的经院哲学和  相似文献   

6.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他对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作为制订党的土地政策的基础,注重对农村社会科学的阶级分析,追求土地政策实践中的科学性。在科学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他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使土地革命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在坚决贯彻阶级路线的基础上,他积极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注意分地区、分阶段推进土地改革,追求土改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卡尔·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他提出的“批判理性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近代以来的理性乐观主义,从理性内部着手对理性进行了“解构”。在他看来,理性依然是人类最为崇高的禀赋和财富,但这种理性是可错的;真理依然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哲学界把培根和笛卡尔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始祖,其实他们对经验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关系坚持了辩证处理,狭隘经验论和纯粹唯理论是其以后的发展深化所导致的。只不过在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孕育着分裂的种子而已。  相似文献   

9.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由于毛泽东曾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现在很多人因此将他看成极度节俭这一消费观的典型代表。文章以毛泽东的生活帐为资料来源,对其生活消费观进行客观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个人消费上讲求公私分明,生活开支量入为出,消费结构较为合理,他在物质消费方面注重节俭,但在精神追求上却毫不吝啬。他的生活消费观具有科学、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明间歇”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氏在对“文明间歇”理性之根的批判中重构了其开放的理性精神:对“文明间歇”延续之基楚的分析中阐述了其独特的宇宙整体史观;对“文明间歇”未来之势的展望中出台了其科学的历史进化论.这一理论对正处于“文明间歇期”的现代社会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陈独秀蜕变为托派以前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当时的形势下,陈独秀提出了独特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通过探析其社会主久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经济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3.
在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讲解语言知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还应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表体论。老子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争执于王羲之书法地位与复杂纷乱的两晋人物关系,以及《兰亭序》文的真实性,是当代王羲之书法研究的主要失误。而王羲之今体书写贡献的科学依据,王羲之追求书法创新的书家形象,才是指导我们实践和创新的关键。只有从我们与历'史书家的治学差距中找原因,才能弥补失误,使当代书法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7.
梁忠义先生一生默默耕耘、不事张扬,潜心研究、治学严谨、品格高尚,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成为学生与同事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学习他的治学态度与为人品格,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他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8.
科学争论如何终止?——柯林斯对实验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探讨对象。科学知识社会学巴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在对科学、技术争论进行案例分析时,提出“实验者回归”这一概念,指出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是互为因果的,实验证据不能作为终止一场科学争论的判定性标准;并用“经验相对主义纲领”对此加以解释,认为社会因素在终止科学争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结论是科学家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对笔下人物追求权力的近乎疯狂的欲望的描写,几乎贯穿了其每一部长篇小说。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人公追求权力的原因,经过了由最初的为满足自己和自己所在集体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到后来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的变化,作家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也经过了从认同、理解到冷峻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