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爱新  庹秀娟 《教师》2010,(30):32-32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相似文献   

2.
何明燕 《现代语文》2008,(11):59-60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柳永、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实属必然。本课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这首词作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理解词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与提示: 1.F 2.D 3.B 4.A 5.E 6.C 7.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后,以极精练传神之笔,摹写清寂空明之月色,及其对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张宗子于西湖深夜观雪,包蕴宇宙于胸襟,亦以简洁的艺术才华,显露出一已孤高之性格和落寞之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说明:本文所在的单元以拼音识字为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用学习像形字的方法,观看画面,对照生字,找出图和字的相似点,引出生字。通过读组词、扩词、读拼音短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加强字的笔顺训练。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生字“日、月、水、火”,会按笔顺在田字格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设计思路及方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首先以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包里有什么,引出了Therebe句式,然后由包里Ben的照片引出了参观的学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  相似文献   

6.
上课伊始,教师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串小灯笼,引出问题"灯笼不亮怎么办",开门见山地引入本课内容一点亮小电珠.  相似文献   

7.
困惑之一:如何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1.案例对比牛津教材四年级的一堂课,教学的主要句型是“W hatdo you like?Do you like…?”。A老师由Shopping导入,模拟购物活动引出本课的新单词puppet、puzzle、kite、doll等。然后围绕单词、句型展开一系列的操练,惟恐学生掌握得不扎实。虽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第一部分是情境图,用以引出三个单韵母a o e.第二部分是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读准a o e的发音,记住它们的字形.第三部分是四声示意图,形象地展现了四声的不同.最后一部分是a o e的笔顺图.  相似文献   

9.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案例背景】长文短教,短文深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记承天寺夜游》是篇小品文,自然应该是短文深教。这篇文言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传达出微妙复杂的心境。此文深教的着眼点,我定位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帆船航模大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学生简明的对话,引出该课的任务,驱动学生产生探究风的方向和强弱的欲望,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刮风的现象、观测风和风是怎样形成的三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本课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室外探究。  相似文献   

11.
教学背景中学生普遍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教师的天职是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各层次学生主动探索的创新欲望.本课由一个很普通的问题:“计算以两个向量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经历探索、实践、失败、  相似文献   

12.
《喜鹊》这篇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写出了喜鹊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喜鹊这种鸟类的有关科普知识,还要学习本课简洁、准确的语言,以及初步了解本课的表现手法.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布局谋篇.先总写"大家都把喜鹊看成预兆吉祥的鸟儿",并带出"喜鹊"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吉祥感觉"这一问题,引出下文;再分别从喜鹊的外形、造巢、捕食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叙述和说明;最后,照应全文,总括喜鹊的特点:"朴素洁净、无忧无虑的喜  相似文献   

13.
[写作提纲] 一、由实例、数字引出"论题":校园辍学之风又起. 二、分析辍学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前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一直都这么准备课:按照常规,先翻阅《教学大纲》,了解关于本课的基本要求,然后结合教材,理出本课的基本框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的表现、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由此引出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  相似文献   

15.
丁军 《中学教学参考》2013,(26):125-126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是苏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内容对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重点描述了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以及细胞生长使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并解析了生物体组织的形成——细胞的分化.同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植物体的四种主要组织与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类型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以及它们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本课中的词串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些旅游胜地。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地的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一、整体设计 思路及方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首先以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包里有什么,引出了There be句式,然后由包里Ben的照片引出了参观的学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  相似文献   

18.
读书     
<正>书名:《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宦海沉浮,遗世独立。我们在八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短短的80余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在人生之夜里依旧能够"欣然起行",寻求月亮的苏东坡。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  相似文献   

19.
《我的新朋友——电脑》是六年制第十册中新增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了“我”参加电脑培训班学习和电子计算机智力竞赛两件事,表现了“我”对电脑这个新朋友无比喜爱的真挚情感。根据本课特点和训练要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程序: 一、由题入手引导初读,大致了解新朋友 1.开篇揭题,引出悬念。电脑是什么?为什么说电脑是“我”的新朋友?这个新朋友是什么样的?它会做什么?和它交朋友有什么好处?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达到感知全文之目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课时伊始,我利用课文插图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引出课文最后一段的点题句,反复诵读,以它作为全课阅读的总设问和本课结构的总抓手,进行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