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苏童在其新作《黄雀记》中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构建出复杂的三角关系,与萨特理论中有关自为与他人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合。从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注视"的初次注视与再次注视展开,揭示三人之间发生联系与产生冲突的最初征兆;进而将人物冲突深化到互为"羞耻"的层面,针对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三个意象"跳小拉""镜子""绳子"分别阐释该意象对于主人公羞耻的意义所在;最后总结出苏童所构建的三角关系,实际上是对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的完美诠释,保润、柳生与仙女正是这种互为地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在他人那里得到的显现,他人的存在又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从而产生冲突并无法超越,成为地狱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苏童小说《黄雀记》通过主体故事情节的设定,借助于文本中祖父的失魂书写了关于历史与传统的思考;借助保润的失魂诠释了青春期少年性欲觉醒后的迷失;柳生的失魂呈现了陷入人性困境中的宿命与偶然带来的悲剧;白小姐的失魂浮现了复杂的经济社会里个体被金钱奴役的现象。至此,"失魂"隐喻了作家对社会和个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巨大关注。小说以保润、仙女和柳生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香椿树街为缩影,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民情风景画,精准地展示出那个年代混乱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惶惑心理。《黄雀记》因作者采取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让文本展示出寓言般的深刻意蕴,呈现出浓厚的诗意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苏童小说《黄雀记》通过主体故事情节的设定,借助于文本中祖父的失魂书写了关于历史与传统的思考;借助保润的失魂诠释了青春期少年性欲觉醒后的迷失;柳生的失魂呈现了陷入人性困境中的宿命与偶然带来的悲剧;白小姐的失魂浮现了复杂的经济社会里个体被金钱奴役的现象。至此,“失魂”隐喻了作家对社会和个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黄雀记》围绕着保润、柳生和仙女之间的一场强奸案,叙述了冤假错案之后的个人和隐藏其后的社会悲剧。小说鲜明地凸显了两条线路,其一是比较明朗的由强奸案引发的主要人物的人生悲剧;其二则是隐藏在人物背后的转型期社会的残酷变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说中,笔者不仅看到个人欲望的膨胀和人性的丧失;还看到转型时期金钱崇拜的国民精神的紊乱。在这段故事中,或明或暗地折射出时代和社会惨痛变迁,深藏着苏童对个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作家苏童,是一位既获鲁迅文学奖又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以略带魔幻的笔法叙写了保润、柳生、白蓁三人之间爱恨情仇的悲剧故事,塑造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市井众生的世相百态。尤其是写实性隐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故事与人物的神秘性,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年级二班有个学生名叫大伟,他在学校鼎(dǐng)鼎有名。为啥?他不爱学习呗。这不,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又在呼呼大睡呢!忽然,一位仙女来到他面前,用魔(mó)棒轻轻一点,大伟就飞了起来。仙女带着他飞呀飞,终于在一处地方停了下来。仙女说:“这是生字王国,你旁边有一个盒子, 盒子里有无数张卡片,你种下写有什么字的卡片,就会长出什么来。”说完,仙女就不见了。大伟一看,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一位连结了现代与当代文学的作家。汪曾祺小说这种"回忆"的视角,催生了其散文化小说的审美效果。其回忆视角体现在三个方面:距离的美感、童年的视角、暮年的回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内在机制和风格特征:着重表现美好的事物,回避丑恶的因素,从而构成其完美、圆融、和谐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课文《灌园叟晚逢仙女》是高中第四册小说单元的文章,属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中其他三篇小说是《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明湖居听书》,每一篇都很有特色,或以人物见长,或以情节取胜,或以语言增彩。如果以情节、人物、语言中的一方面去阅读分析《灌园叟晚逢仙女》,那么,它跟其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视角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叙事结构、言语表达营造出别样的故事空间,表现出丰厚的文本意蕴.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的几篇经典儿童视角小说,分别就儿童视角小说的内容与特征、解读儿童视角小说的基本策略、教学儿童视角小说的建议等三个方面,探究儿童视角在小说解读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一部讽喻小说,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是学习这篇小说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视角来解析这篇小说的象征意义,剖析了当时社会现状在这部小说中的映射迹象。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大致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本文主要以传统小说为例,拟从历史视野的三个视角来解读这一要求。历史视野的第一个角度,即从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来分析和考察文艺作品。这一视角主要是将其当作史料对待,来研究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问题等。对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课的自读提示言:“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其括号中的文字已表明:《古今小说》即“三言”的总称。笔者认为,所说欠妥,值得商榷。 查有关资料可知,《古今小说》  相似文献   

16.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17.
赵国龙 《家教世界》2013,(9X):215-216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3-P264)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代表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采用心理描写方法极力展示和刻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他们在创作《尤利西斯》、《达洛卫夫人》以及《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飘忽不定的视角转换,纷乱复杂的叙述者等意识流小说的技巧,通过比较三个文本叙述视角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小说在运用叙述聚焦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意识流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官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十年。”柳生一听,觉得十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以前维吾尔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并不太注重小说视角方面的功能。随着作家文学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在叙述上的差别,于是在创作中开始重新考虑第一人称视角的功能,并使叙述视角呈现多样化。论文结合文本,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三个方面,阐述当代维吾尔语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