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为叙事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聚焦在20世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其中全知全能的零聚焦视角一直处于统领地位。现代作家为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开始打破传统零聚焦的叙事模式,采用内聚焦或多种聚焦交织的形式。作为当代小说形式的创新大师,意识流小说作家伍尔夫在其最为成熟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交叉使用不定式聚焦和多重聚焦,两者相辅相成推进叙述进程,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复杂、丰富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拓宽了叙述视野,使小说的叙述时间曲折跳跃,叙述空间错落有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审美度。作家独具匠心之处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了限制叙事视角,让每个主线人物自己站出来言说故事始末,互不干扰,但又互相补充。而第二部分则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把第一、第三部分融会贯通,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详尽地展现开来。《檀香刑》不仅运用了东方文学传统的结构形式(把文章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意识流手法,通过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5.
《已故上校的女儿》作为一篇典型的曼斯菲尔德式的短篇小说,不仅延续了作者前期的写作题材和语言风格,更以典型的无情节写作手法,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锋。曼斯菲尔德的《已故上校的女儿》在叙述时间方面运用了时间交替倒叙的手法,有意识地跳出了传统叙事时间;而在叙述视角方面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所不同的是,她更多地灵活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即有时由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视角客观冷静地叙事,有时又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眼光观察和讲述。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叙述极具特色,最主要表现在不同视角的转换方面。因此,探讨和分析小说中蕴涵的各种不同视角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南方代表作家之一的威廉·福克纳曾创作了小说《我弥留之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福克纳所采用的多重聚焦手法为作品增添了巨大魅力.通过对福克纳采用的内聚焦、外聚焦,以及多重聚焦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中运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极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重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9.
索尔.背娄在《洪堡的礼物》中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本文拟从叙事技巧入手,分析作品中作者将意识流手法与传统叙述手法的自然融合,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作者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意识流写作风格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聚焦转换和时间错置中两种叙事结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并通过隐合作者的声音探索和解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真实作者本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凯瑟琳.波特的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均采用了意识流和细节描写的人物塑造手法,另外《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角度和象征隐喻手法,《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则采用有限全知的叙述视角和对比手法,两位作家娴熟巧妙地运用相同和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使表现手法这个"形式"完美地为内容服务,从而刻画出两个个性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意识流叙述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采用的意识流技巧而闻名。本文介绍了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该小说采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议和探讨,可以堪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文章基于语言象似性表征层面对小说文本展开细致分析,揭示这部小说的主要意识流文体特征,即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以及视角转换,力求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小说读者开启《墙上的斑点》的一段意识流之旅。  相似文献   

16.
从叙述视角、意识流技巧、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独特的刻画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手法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和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都是娴熟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经典之作。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的两位作家都借助于意识流手法,关注客观现实,使用了不同的意识流技巧,表达了一种形而上的意蕴。前者通过钱夫人一个人的意识流动,反映了人生如梦的哲学感触;后者通过多人的意识流动,反映了历史不过是一个不断反复上演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在1930年创作的一部展示现代实用伦理与传统伦理冲突的意识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多声叙述、内心独白、双声等多种叙述技巧来表现传统伦理被现代实用伦理异化和替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业内取得一致好评。福克纳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手法:多重叙述视角。他分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同一情况截然不同的反映。采用多重叙述视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完美的描述了衰落的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的精神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