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民族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目前这一工作面临“缺乏氛围”“形式单一”“人才不足”“文化冲击”等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民族高校要不断加强环境营造、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持续化”“数字化”“学理化”和“国际化”。民族高校通过推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立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治国理念方针,努力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两者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面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以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完善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制;要利用新媒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检验、评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新时代需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在于立足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客观要求。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诸思想体系之间的借鉴和吸收,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转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形成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形塑海纳百川的实践气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信仰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巩固第一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发挥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强化第三课堂,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创新第四课堂,发挥新媒体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常鹏 《学周刊C版》2020,(16):79-80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与道德理念,小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搜寻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核心方法。在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核心任务。学校要有足够的育人高度,主动寻找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承担起振兴与稳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担。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历史根系”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契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中,要汲取朱子文化的营养,普及推广朱子文化,推动朱子文化生活化大众化;引导大学生深入研习朱子文化,把学习朱子文化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传承、创新、转化朱子文化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方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助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真理力量和方法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滋养和原典支撑。新时代,要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体系,在实践路径上完善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而课堂是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有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中国数学历史资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握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机,提高教育效率。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机渗透,做简要分析,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我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启示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亲和力,提升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让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生活实践,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是广大未成年人的成人之“魂”和“根”,蕴含着做“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和追求境界。当代中小学校须有文化自觉,深度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培育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广大中小学校要保持文化育人的德育敏感,不断夯实课堂教学作为转化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主阵地,同时还要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活动的德育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精神,崇尚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和社会担当,追求高尚情操和理想人格,倡导求索创新和奋发有为。本文作者就培育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谈了自己的观点,从传播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活动创意、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的引导,丢弃根本,抛弃传统文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对其作出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超越以往的新境界与新高度,创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学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依据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氛围;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作业;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合理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方案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和解决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精神实质。要深入研究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深入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