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钓鱼》是一篇阅读课文。上课开始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谁会钓鱼呢?你感到钓鱼有意思吗?”学生争着回答。然后我告诉同学们钓鱼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能医治疾病,有利于健康,我国还成立了钓鱼协会呢!接着我问大家想不想学钓鱼?大家齐声回答:“想!”“今天我向你们介绍一位钓鱼能手——阿成,咱们拜他为师,学习钓鱼方法。请打开书本,默读两遍课文,看看阿成是怎样钓鱼的?看谁能很快地学会阿成的钓鱼方法?”这时,同学们的兴趣极大,精力特别集中,默读了不到十分钟,就纷纷举手,差生也能头头是  相似文献   

2.
省编语文教材第十册十七课《钓鱼》,是一篇习作例文。它指导学生如何按事情发展顺序,详略得当地记叙一件事情。文章通过记叙钓鱼能手阿成,为了给生病的赵爷爷滋补身体,在星期天和“我”一起去钓鱼的经过,反映了阿成不光钓鱼本领大,而且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相似文献   

3.
彭琪 《湖南教育》2006,(8):46-46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授人以渔”的“渔”指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问、会写。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5.
“学会学习”是现代中学教育目标之一。学会学习这是一个生存与适应的问题,最好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给鱼不如给钓鱼的方法。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教学目标,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改进了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导读法”的尝试。导读法是在谈话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愉快教学法等教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其宗旨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教学过程如下:(一)对新课的导读在一节课结束之前,大约…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激活?说白了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感染力———称“艺术感染力”、“文学感染力”都未尝不可。教者的“说”、“写”、“读”、“演”、“激”的功能,艺术地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乐意地、自然而然地去品、去谈、去思、去玩味其中之韵。有一个成语可以很好地概括如何“激活”,那就是“厚积薄发”。教者固然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现身说法,但反过来,是不是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根基就形不成观点,就不具备任何说法的条件呢?非也,教者应当“厚积”,学生是“薄积”,让教者的“薄发”去引导学生的“厚积”。我主张拿出一堂课的四分…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有不同说法片断的习作,叫学生读出来,引导学生听出不同之处。很快地,教室里几乎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对井水是冷还是热的问题,争论起来,学生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谁,都说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想像和凭空编造的,还很具体地说了当时的感受。我当时没有马上揭开这个秘密,让它成个悬念,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我说“:同学们,这三种说法我一下也不知道到底哪种对,哪种错,好在水井离我们很近,大家可以再去观察,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吧。”并布置他们再写一篇“观察”作文。一周以后,我用了一节语文实践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以“井水到底是热还是冷?”为题,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次,每个学生都有准备,写了书面的《观察记》,在班上“争论”起来,还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果。例如——第一种,眼睛观...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这句古代的至理名言:“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钓鱼》是小语六年制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所要结合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关于《钓鱼》一课的中心思想,说法种种。有的说是“通过赞美阿成钓鱼的技术高明来赞美阿成关心、尊重老人的好思想”。有的说“本文中心表现阿成是个钓鱼能手”。那么,到底《钓鱼》一课的中心是什么?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课的叙述顺序可  相似文献   

10.
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只有让学生感到作文的乐趣,才能勤奋去写。据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一些篇幅不长的故事,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听后,让他们复述故事,可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写也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心中总有这么一个疙瘩:有的学生为什么那样笨,一点不会动脑筋呢?几次偶然所得,使我渐渐改变了这种想法。一次,我上公开课《钓鱼》时,一位学生提出:作者前面详写了阿成介绍怎样看浮子钓鱼,后面又写“我”怎样钓鱼,这样不显得重复噜苏了吗? 这下同学们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2.
一、步骤要少,不要太多[案例A]一位教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在介绍了百分号的写法后,他让学生写10个百分号,学生没有写完,他就让学生暂停下来,然后组织学生用百分数说一说自己完成了多少。生1:我完成了70%。师:谁知道他写了多少个?生2:他写了7个。师:通过这句话还可以知道什么?生3:他还有3个没写。师:谁还能用不同的说法说一下自己完成的情况?生4:我还有20%没有完成。生5:我完成了100%。生6:我再写10%就可以完成了。……[案例B]一位教师教学解方程6X-6.8×2=20时,先让学生解答6X-13.6=20,再要求学生把这个两步计算的方程改成三步计算的…  相似文献   

13.
先人曰: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受用终生。这句哲理强调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就应给学生一把自能读书的金钥匙,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能读书,创造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教师对学生施以影响的重要渠道。作为学校管理者,通过与学生阿成的交往,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偶然相识初识阿成,是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刚升入初一的阿成和同班同学到厕所旁的水管抬水洒地,趁着水桶未满的空闲,他顺手拾起一段粉笔头,在男厕所的“男”字下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女”字。由于办公室的窗子正对着远处的厕所,阿成的一举一动正好被我看得清清楚楚。联系“男”字旁边已有的几个“女”字,我便有了追查此事的想法,随即将阿成叫到办公室。低着头站在我面前的阿成,一副规规…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以教示范,教中授法  相似文献   

16.
蔡爱朵 《成才之路》2010,(25):15-15
面临毕业,还没学写赠言就有学生悄悄写赠言了。我没制止也没顺时指导,于是写赠言的人数攀升,且不再暗地进行。一日,翻翻学生留言册,“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跟你交谈多少,不了解你的性格。后会有期吧!”等随意之语跳入跟帘,难觅合格之语。这些估计也是每个毕业班老师遇到过的自由赠言现象吧。面对这一现象,我想让学生知道赠言是一辈子都不舍丢弃的语言,不是随意之语。那我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总量大、更新周期短,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那么,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呢?  相似文献   

18.
一、感情启发法。教师要抓住时机,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真情”的激励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例如,我向学生介绍了我校一位老校工的动人事迹,并组织学生去调查了解,使不少学生感动得流了泪,我抓住时机让他们写《我们的老校工》,大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真切感人。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地方,却被老师“抢”去了。此类情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因为从表面和眼前看,教师“抢”去的是学生某次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教师“抢”去的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权衡利害,这种“抢”法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与这种“抢”法相反的是太原十中韩柔老师的“五让法”:书本让学生读;创见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其实“五让”也好,“十让”也好,可贵之处就在几个“让”字上。它同前面提及的“抢”字针锋相对;它击中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揽一切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教师以“一篇日记”为题,要求儿童作文。有一个儿童在他的本子上写着: “星期日,我外婆家去,外婆在送米,真是忙得很……”教师把它改成:“星期日,我跟妈妈到外婆家去,外婆忙着送米给姨妈……”这个儿童接到了作文本,在这篇文章後面写着:“那天我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