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博弈支付矩阵,对水电开发项目中开发者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进化博弈分析,分析表明,可使水电项目成功开发的最佳稳定点或策略是开发者低成本和生态环境修复低成本。应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实现水电开发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拓宽水电开发项目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水电开发管理,推进水电项目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储量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湖北能源的基本状况;从湖北能源消费的角度分析了诸如对外依存度高、水电开发余量不足、新兴能源资源少等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出五条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所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发展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小型捆绑CDM项目对于提高省农村地区的能源服务质量,增加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2007年前后贵州省小水电CDM项目的开发状况入手,介绍了几年来在黔东南自治州开展小水电捆绑CDM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和经验,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孟加拉国并不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但该国近年来实施了促进国家能源开采、开发的有力政策,天然气、煤炭、石油、电力等传统能源与太阳能、水电、风能、生物能、核能等新能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孟加拉国的能源安全还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平衡、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作为缺煤、少油、乏气的湖北,水电资源开发将尽,能源自给率不足,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湖北强化能源保障的现实需要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介绍湖北新能源开发的现状和总体规划基础上,指出了新能源接入湖北电网存在的接入和电能质量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开发能源植物作为现有能源的补充和替代品从而缓解能源危机是当今国际的一大热点。同样开发化石能源替代品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理想的能源植物一般都具有入侵植物的特性。本文在对我国开发能源植物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能源植物开发中,要警惕外来能源植物可能带来的入侵生态风险。在利用和开发外来能源植物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外来能源植物对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侵蚀和破坏,利用好外来能源植物是发展未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与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德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水电开发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德宏水电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水电资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优化能源结构、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不仅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可再生能源问题。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厘清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关系对于当前我国新常态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选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简称“中哈”)两国1993—2013年样本数据,运用脱钩理论、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比分析中哈两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哈两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燃料,碳排放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样本区间内中哈两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总体上处于弱脱钩状态,其脱钩状态亟需优化;中哈两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基于两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现状的共性,结合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探讨两国节能减排合作空间,为中哈两国能源合作开拓新领域,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能源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我国今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问题。当前,我国和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能源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当前能源和交通的紧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工业是先行工业,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保证,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能源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看待和解决能源问题,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能源始终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能源监管中,社会性监管则关注能源与其周遭诸多因素共存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行业安全和能源消费者权益保护。然而我国对于能源社会性监管存在立法不完善、监管主体单一不充分、行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多元化的监督主体以及提高监督能力的建议,以此加强对能源行业的社会性监管,促进能源行业的安全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能源消费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降低了环境质量,影响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灰色系统理论(Greytheory)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我国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利用近十年来的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和其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对我国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程度,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环境压力最小化,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助推我国交通运输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现状,建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基础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进行脱钩分析,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门槛效应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清洁能源、交通能源强度、货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等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交通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清洁能源发电的影响存在积极的门槛效应。建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交通能源强度等以彻底改变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现状;尽早推出碳税以确保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上的石油燃料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生物质能源正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领域.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碳平衡、可储存性与替代性、储存量大、开发转化利用技术容易、与农林关系密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的开发研究涉及到固化、液化、气化和直接燃烧等技术;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水电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和讨论水电工程建设给社会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水电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能源总量的控制,综合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别构建能源消费特征分类、经济指标相关性、能源消耗需求估计值和阶段考核方案等模型,运用Matlab7、Eviews6、SPSS等软件,对各省份能源消耗特征进行分类,得到能源消耗总量与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制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策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森林碳汇产业为核心的林业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林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发展所面临的减排压力、能源结构制约等因素,可知林业是我国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选择。为促进林业发展,应做好植树造林、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建设低碳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各国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形势下,我国加快了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发展天然气汽车产业对我国极其重要,未来国内外天然气汽车市场非常庞大,发展前景光明。我国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获得更大的利益。虽然我国天然气汽车产业起步晚,但是起点高,有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天然气汽车产业,探索了发展我国天然气汽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中国50余年的能源利用情况为切入点,描述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演进状况,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普遍存在安全困境问题。2004年,这一地区的安全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相反,中日两国因为历史问题、领土、能源争夺等一系列因素,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现象,中日政治关系还有恶化的趋势。在半岛核问题上,美朝之间还在原地打转转,没有什么进展,反倒横生枝节。从本质上看,这种安全困境的出现在于彼此缺乏相互信任,本文旨在用建构主义共有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改善关系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