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俄新艺术运动对哈尔滨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府邸建筑影响,主要阐述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大量的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的建筑领土和不平等条约的前提,俄罗斯把新艺术建筑设计风格传入哈尔滨城市建设之中。沙俄在哈尔滨建造了大量的住宅、办公楼、火车站、旅馆等建筑。使新艺术运动建筑占据了中东铁路建筑体系的主阵地。又专门成立了“城市公共事业特别委员会”,进而牢牢地控制了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的行政行使权。通过对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府邸的设计建造的结构、造型、纹饰进行详细分析介绍,阐述沙俄的新艺术运动对哈尔滨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府邸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中东铁路”简介“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铁路)亦称“东清铁路”,全长2800多公里,由干线和支线两部分组成。干线从满洲里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直达海参崴,横贯黑吉两省。支线北起哈尔滨中经长春,沈阳直到旅大,从而形成“丁”字形纵横东北三省的大铁路。“中东铁路”是沙俄殖民政策的产物。长期以来,沙俄一直觊觎我国东北,妄图把满洲纳入自己的版图,以便称霸远东。1896年,沙俄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掠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通过《旅大租地条约》,又取得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权利。铁路于1896年6月9日开工,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铁路所至,权利所及,沙俄通过中东路的修筑,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能够再找到如哈尔滨这样一座宛如建筑博物馆般的城市了。哈尔滨是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但一个城市的个性并不与她脸上风霜的多少成正比。1896年,李鸿章把中东铁路的修营权给了俄国人,俄国人给了我们一个哈尔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作为中东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的哈尔滨,基本形成了一个成为现代"城市"的市区。1914年《英俄协定》签署后,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几万侨民汇聚到哈尔滨,哈尔滨一时成为列强盘踞的国际城市。历史的疼痛已经远去,但历史给哈尔滨留下的建筑记忆依然清晰。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共同建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是一个没有成为“合股企业”的“合股”企业。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中东铁路完全是沙俄自己建造的。事实是中东铁路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共同建设而成的。中东铁路具有多重性质。这样一个丁字形的铁路网,结束了东北交通干线上马车、牛车的时代,成为东北交通大动脉。但是,中东铁路在1920年以前是沙俄与日本进行争霸和侵略中国东北的工具。在这一时段里,他们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对中东铁路全面的否定,不真实;对中东铁路全面的肯定,不客观。还是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中东铁路全名“中国东省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以西的国界,与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联轨,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然后进入俄境达海参崴。支线自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旅顺(又称南满铁路)。中东铁路是甲午战争后,沙俄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借口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取得中国东北铁路修筑权,然后以“中俄合办”为名,由沙俄修筑而成的。该路1897年动工修筑,1903年全线通车。日俄战争  相似文献   

6.
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东正教传入哈尔滨,并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活动期间,通过传教布道毒害中国人民,用“基督的福音”为侵略者开拓道路。但是,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随着沙俄借修建中东铁路之名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哈尔滨市一跃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依据1896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在我国东北修筑了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北始哈尔滨南抵旅大的一条呈丁字型的铁路。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被迫将长春以南至旅顺口的铁路转让日本,沙俄的势力退至长春以北的“北满”地区。由于以哈尔滨为枢纽,东西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依然是联接海参崴至莫斯科铁路交通动脉,因此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9.
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聚集了众多俄侨。他们在哈尔滨创办工商企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几乎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俄侨面粉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所以,以哈埠俄侨兴办的面粉业的兴衰为视角,可以从一个侧面较清晰地展现企业发展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大程度上,哈尔滨是一座因中东铁路修筑而发展起来的"速成型"城市。哈尔滨开埠前后,社会风尚发生明显变化。本文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从地理人文及方志见闻、报刊报道中探究审视这种变化,并从理论上阐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非常近,长期受到他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俄式建筑。正因如此,哈尔滨被世界所熟知,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加强对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分析,能够了解其形成背景、风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俄式建筑风格。本文从俄罗斯建筑风格形成背景入手,着重描述哈尔滨近代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2.
俄侨大规模聚集在哈尔滨的时间,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50年间,随着中东铁路管理权的变迁,俄侨的心理也相应地发生沧桑巨变:自豪、流亡心理、彷徨心态,这种心理的变化,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很好地诠释了"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名人志士。在俄罗斯本 土不断关注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热潮中,借此机会,对侨居我国哈尔滨的两位著名的俄国诗人及其创作给予介绍,并对 其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和中国文化在他们诗歌中的体现等,给予关照。  相似文献   

14.
“东正教文化基础”课程列入中等教育大纲的要求引起俄罗斯全国轩然大波。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中东正教特点及作用的阐述表明应正确处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正教文化可以走进俄罗斯教育,但要考虑课程的名称、教学的形式及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我们常常会接触到诸如中东铁路、东省铁路、东清铁路、中国长春铁路之类的名称;以及与这些相联系的中东路事件等等。人们不禁会问,何谓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又是怎样发展、衍变的?与上述几条铁路有何关系?本文就这些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黄色俄罗斯"的同时,他们也将西方音乐文化输人到了中国。亚·维尔日比洛维奇为代表的俄罗斯大提琴教育学派的创始人,以及小提琴家亚沙·海菲兹等世界著名音乐巨匠,他们在哈尔滨从事艺术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对大提琴在东北的推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认为哈尔滨一带是其龙兴之地,因而作为禁地,哈尔滨开发较晚。哈尔滨比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更少一些暮气,多一些现代商业的喧闹。由于地域原因,许多地方还打上了俄罗斯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加拉罕作为苏联早期对华外交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其外交活动的首要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维护苏联在华特权,这一特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表现最为明显。他以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发表的三次对华宣言中,对待中东铁路的态度由无偿归还变为决不放弃;他以苏俄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出使中国,软硬兼施,迫使正处于困境的北洋军阀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协定》,苏联重新取得了中东铁路特权;他作为首任苏联驻华大使,阻挠《中俄协定》中有关中东铁路条款的落实。竭力维护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从而埋下了双方冲突的祸根,并且最终导致了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苏俄政府对两国的中东铁路政策及其转变,可以得出:一、苏联对华政策的总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但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则更多地考虑本国的民族利益;二、在中东铁路问题谈判中,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苏联的国内形势、北京政府对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的态度,都影响着中东铁路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