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2.
《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从精神生态学视角看《远离尘嚣》,可以发现在人的精神生态系统中欲望的归回与前行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左右着人类所在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平衡,左右着人与自我的个体生态平衡.合理调控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欲望,从过犹不及中回归,从短暂而止中前行,恪守顺其自然的平衡,人类才能走向诗意栖居的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3.
歌德诗剧《浮土德》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成长为线索的,文章从理性和欲望的相互制约中分析"浮士德精神"的成长。浮上德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类社会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望即灵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4.
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是与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一致的。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欲望和科学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人的无意识领域充满了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欲望的宣泄采取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在作品中常常可以揣摩作者情结的所在.本文拟从精神分析角度,以<唐璜>为依据,对诗人拜伦的精神倾向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创新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9.
欲望中的精神悲剧——试论《欲望号街车》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望号街车》反映了深厚的生活本质,展示了人们精神上种种悲剧性存在,这包括女性在特定时代中的地位、命运、精神束缚;暗昧的理性所造成的精神悲剧;高雅、文明的精神与粗俗、蒙昧的精神的对立;丰富文雅的精神在现实中的异化;伦理道德下理性与欲望的冲突。该剧警示我们精神荒芜所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赵锐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107-109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11.
1937~1946年期间,废名为躲避战乱,在家乡黄梅生活了10年。伴随新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废名同时走过了一条丰富而曲折的心路历程。避难生活开始近两年时间,废名生活在自己的大家族里,他的思想里依旧保持着现代大都市知识分子的观念,不过家族生活体验为他后来认同家族主义奠定了感情基础。随着进一步接触社会现实,他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中心的社会,并对此持同情态度;随着深入了解民生实际,他对中国民众的生存诉求有了深切的感受,并因之反省自己以前思想观念的局限,因而从一己世界里走了出来。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局限,使废名又渐渐回到偏重内在生活的心灵轨道。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十四行诗中的演变,反映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4.
寒山用浓情的诗行表达了对美好精神境界的攀援,对完善自我人生的追求的愿望.他的诗还充满了普通人的情味,表达了他灵魂深处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精神史"这一概念指向城市人对自己身处城市时的精神状况的体认,城市人对城市物质性生存的寻求,以及城市人为其存在寻找精神和心理依据的心理历程.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话语通过对城市人飘零孤独的精神特征的描述,对城市人物质欲望的实现与失落的发现,以及对城市人沧桑心理体验的书写,展示了城市精神史这一以前未受重视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6.
路的意象贯穿着华兹华斯《序曲》的始终。通过对在路途这一"开放的学校"中的情感和体验的回忆,诗人描绘了自己思想成长的轨迹,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诗性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藉此激励人们回归古朴、虔敬的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戴表元生于浙东,长于浙东,对故土的山水、风俗、人情充满感情,集中体现在诗歌中对故乡山水风物的热爱、对底层劳动者命运的关注和回归故土的隐逸情怀。其笔下的故土山水,不仅仅是地域意义的山水,也是一种对心灵家园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好为人师"是王艮的最大特点。王艮的"好为人师"体现在以教为乐的盼教欲望上,体现在有教无类的广泛对象上,还体现在诲人不倦的精神境界上。王艮之所以毕生孜孜不倦地从事讲学实践,是因为他把为师之道看成积极用世的一种具体表现,把为师之道看成最为重要的救世之道和化俗乡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来于人对自我发展本身的自觉,来自人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清醒的自我意识,来自人对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冲动与觉悟。只有当人对世界的探索及自身的发展具有理性自觉的时候,才会产生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才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人类认识、协调、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实质,它们唤起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和需求,激发起人追求幸福的动机和动力,支配和支撑着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怀斯的画语     
安德鲁一怀斯的绘画表现出对故乡风物的亲近,并充满诗性.透过欲望、精神、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到他的绘画的主题是人类的悲悯,也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眷恋,对生活的挚爱.怀斯的画是乡土的、具象的,其实更是心灵的,他为自己的心灵作画.他认为前卫的探索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远行,于是,在这个物质不断丰富的世界里探索人类心灵的境遇,正是怀斯作品的震撼力量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