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及其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同现代管理科学的自动化管理思想十分贴近;其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面世,更清楚地看出老聃对学者、智者是取怀疑、批评乃至某种否定态度的,他主张抑制。这也是他“亡为”思想的一部分。从楚简老子看,愚民思想还没有最后形成,但正在孕育中。到了出自太史儋的帛、今本《老子》1,在继承老聃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不尚贤”,“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使夫智者不敢弗为”,愚民思想配套成形,终于诞生。可见随着楚简《老子》的问世,有必要重写《老子》的愚民反智思想。一 楚简老子抑制智者、学者的思想简本老子首篇首句竟然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这不是偶然的。竹简出土时尽管已经混乱,…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渊远流长,又兼容并蓄,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并涵的总承。诸子百家中,我认为老子的哲理最宏奥,最玄秘,最包罗万象,也最耐人寻味。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名于世。尽管历尽二千多年,仍然是永垂不朽的知识宝库,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老子的哲理,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柔弱”。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比如中国的太极与气功,或日本的柔道,表面看似柔而无力,发挥起来却四两拨千斤。他在七十六章里又说:“柔弱者生之徒,  相似文献   

5.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意蕴深厚,涵盖丰富的伦理思想: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少私寡欲的修身之道。于自然层面,倡导尊重自然、按需消费;于国家层面,讴歌无为而治,提高执政能力;于个人层面,劝诫少私寡欲,常省自身。深刻理解老子的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荣 《职业圈》2008,(18):18-19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段俊平 《职业圈》2013,(25):20-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所谓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为了顺其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强调简洁、纯粹和功能性。它的特征包括中性色调、简洁的线条和形状,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细节。该文阐述了极简主义的特征,对比研究其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并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家思想对极简主义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内核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干扰和消除不必要的元素来实现自然平衡。这与极简主义的理念非常相似。同时,道家思想也强调“虚静无为”,即通过消除杂念和过度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这也与极简主义所强调的内省和冥想非常相似。文章亦探讨了中国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应当如何结合现代极简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创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极简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留给人类巨大的精神遗产——托尔斯泰主义,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东方始终吸引着托尔斯泰。1844年在喀山大学开始读书时,他就选定研究阿拉伯土耳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1847年在喀山医院住院期间,他从邻床的一位喇嘛身上,平生第一次受到“不抵抗主义”的启示,……在东方文化中,对托尔斯泰最具吸引力的是中国文化。他自1877年开始阅读研究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并且一直到暮年,兴趣有增无减。其间写过大量的评注和介绍,还曾一度从事过老子《道德经》的由法、德文到俄文的翻译工作,只因精力不及和语义上的障碍才未得完成。他曾经说过:“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认为: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老子对他的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13.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0):2-2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大多中国人所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地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儒家思想是春秋大相径期思庭。他提家、哲出以“道”家,他为核心的为道家哲学体派的创系,并用人,其“道”来说创立的明宇宙万想体系物的本质、变化和本原,使中国哲学突破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范围,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人学思想亦突破了殷周以来的天鬼人神之辨,提出了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同上)、“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等一系列崭新的人学观点和命题。这些崭新的观点和命题,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思想”是中国话语权的根基,是“外宣”的“水之源,木之本”。所谓“中国思想”,指的是既符合人类时代要求、又符合中国发展需要,从古今中外汲取养分而成的现代“中国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万江心 《职业圈》2010,(1):34-37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道:一首一走.  相似文献   

17.
王英杰 《职业圈》2013,(29):97-97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应用体现在管理思想、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分配机制、经营原则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体现在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为政以简的管理方针;人已共赢的管理目标;惠民富民的分配机制;“义然后取”的经营原则;“和而不流”的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王新业 《职业圈》2013,(31):24-25
武侠小说少不了“侠义”二字,如果我们将金庸小说的主人公以“侠义”的身份归类,无论哪一仲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国为民的郭靖,无为而治的张无忌、镇静自若的乔峰、自由豁达的段誉……不过这么多“侠客”里,或许只有韦小宝是个另类,他颠覆传统、剑走偏锋,几乎“改写”了武侠小说的全部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成分是抽象难懂的。电影《大闹天宫》提供了语用意义平台,在故事叙述、视觉刺激、言语分析和感情共鸣方面展开对老子的一二三理论的体验认知,从而肯定《大闹天宫》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