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年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黄鹤楼畔繁花似锦。黄鹤楼上,李白正在为即将去扬州任职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两人相对无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3.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烟花”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①《唐诗鉴赏辞典》:“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②《李白诗选》:“烟花,指春天秾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4.
看点扫描:扬州是个海市蜃楼一般美丽的地方。读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  相似文献   

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世人对扬州的向往,这座古城的钟灵毓秀也为少先队事业增添了一份凝重,涂抹了一丝亮丽。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不计其数的诗词佳作中,常有立意独特、写法新颖、个性突出之作,使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送别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许多送别诗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当中不少作品写离愁别恨,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格调低回婉转,情绪抑郁悱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相似文献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情真意挚,含蕴深厚,被誉为送别的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季节和故人的去处,学生初读即能感知;而三、四句则是象外有象、情景双会、创造出深远意境的千古名句,学生难于领悟,应成为教学重点。对于这两句诗,我们应当步骤分明地先赏析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次求诗人的主观形象,再托出融于形象之中的深挚情感,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似文献   

1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通过送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的情绪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著称,而孟浩然又是离去在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1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里。之广陵:之,往,去。广陵,今扬州市。故人:指老朋友。西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由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16.
大诗人李白写过一篇乐府诗《江夏行》,其中有这么几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是一个少妇怀念她外出经商的丈夫,想起去年别时相送的情景,是写得相当传神的。人已经走了,送别的人还舍不得离开,站在那里望着风帆慢慢地远去,她的心也跟着江水一道向前流去。同一时期,诗人写过一首有名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是这样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我们用“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来作为它的注脚,除了“去年”一词不切外,是最适合不过了。  相似文献   

17.
刘艳 《现代语文》2006,(7):28-29
凡是对唐诗宋词有所涉猎的人,都不会对“扬州”这个词陌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印象中的扬州,是笼罩在唐诗宋词的天空下一个婉约而美丽的地方。她的渡口烟柳、小桥明月、西湖歌吹是怎样一种魔力?仿佛潜在诗人心底的梦境,又如一种情结,使“扬州”频频出现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曾和苏州、杭州并列代表人间天堂,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是读了李白这首流芳千古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才深深记住了扬州的芳名。然而,几次江南之行却从未到过这里。这次终于和一帮老友在烟花三月游了扬州,倍感此行不虚、人生无憾了!瘦西湖,大概是因为比  相似文献   

19.
一、猜成语1.屡教不改3.舍近求远5.自知之明7.自食其果2.飞黄腾达4.格格不入6.前途无量二、成语古诗巧连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上期“智力魔方”答案:~~  相似文献   

20.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首诗都是著名唐代的送别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差别,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张九龄罢相分为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