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熙凤是<林黛玉进贾府>中众多出场人物中最精彩的一个,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很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对这么一个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人物,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设计的[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赏析人物的语言,即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其中有关王熙凤语言的赏析有三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飘>的主人公斯佳丽与<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王熙凤性格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她们的个性有惊人的相似点:自私与占有欲是她们性格的基石;勇敢、泼辣、好强、卑鄙,便是为满足占有欲而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同时,王熙凤的正统与斯佳丽的叛逆,在处世上前者的精明圆滑与后者的简单化,前者的现实与后者的幻想、冒险也行成了鲜明的对照.她们鲜明的个性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乔智慧 《现代语文》2007,(9):126-12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作.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曾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末读,不可谓非通儒也."此书推崇<说文>未免太过,但若换一角度,或许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正>一、文本简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三篇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家曹雪芹极尽笔力描写了王熙凤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了她隆重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型形象。教材编排本文的意图有三: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二、课堂片断师:读了课文,王熙凤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心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扛鼎之作,<西厢记>如一坛百年陈酿,绵纯清冽,令人回味无穷.读着<西厢记>,想着那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我们仿佛回到从前,回到了那个咿咿呀呀的时代,戏曲真的很美.而作为<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激起我们的羡慕、惋叹与思索.本文试就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探析一二,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下现行各版本语文教科书都编写了与之相对应的自读课本,每册教科书配一册自读课本.例如北师大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科书配有12册自读课本,每学年上学期的读本均是以"太阳"为标题--<种太阳>、<心疼的太阳>、<追赶太阳>等六册;每学年下学期都是以"地球、大地"为题目--<大地妈妈和她的小姑娘>、<啊!中国的土地>、<都是地球的孩子>等6册.目前,与人教版初中(7~9年级)语文教科书相配套的自读课本也已经编写出版了5册,它们分别是<翻过那座山>、<大海的召唤>、<白天的星星>、<随鸟走天涯>、<我的家园>.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都编写了自读课本,自读课本和教科书成为语文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8.
<正>《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活跃、个性特征最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昆仑写的《王熙凤论》,也是《红楼梦人物论》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这样写道:"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过程描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调动多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精彩纷呈的肖像描写,成就了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群芳谱".教材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着力刻画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在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学生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10.
<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历来有"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是谓不孝"之说.各种参考资料都对它有着详尽的解析,各位老师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教读此篇.我教过几遍后,试图找到新的解读和教读思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詹文豪先生写的<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从谈判学角度读解<陈情表>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描述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其中人物出场的描写尤为精彩.文中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之下,对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这三个人的出场描写,显示了其高超的写作技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其人物特点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陈琳 《华章》2011,(18)
本文从<红楼梦>的言语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继而以典型人物角色-王熙凤的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林黛玉进贾府>的语言描写分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察颜观色,机变逢迎,逢场作戏,八面玲珑,刻画了一个精明干练,做事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16.
<正>你觉得《红楼梦》闷死人吗?我到现在都还是觉得《红楼梦》很闷,更不用说小时候了。有人跟我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付人的手腕特别厉害,我都很困惑:王熙凤这样就很厉害吗?有比妈妈的那些朋友厉害吗?大概因为我家里常常有很多"王熙凤"进进出出,所以我看《红楼梦》时,就觉得王熙凤还算"蛮正常"的嘛!也有人跟我说《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读韩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读韩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其一:<柳毅传> 语文教材的课文,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我以为,自读课文应该是检验教读课文教学效果的主要窗口.我曾在<柳毅传>的教学中,作了一次创造性自读教学的尝试,现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屋内旅行记>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书的乐同":<晨读>描述了关于童年读书生活的深刻印象;<布勒门的音乐家>和<木偶奇遇记>是外国童话经典作品及节选;<空城计>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而<屋内旅行记>则是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序言.在"阅读链接"中还涉及到了<三毛流浪记>等漫画作品.目的是引领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亲近经典作品,并初步了解一些相关的作家的信息,对作品及作家产生亲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