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的叠加组合,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意象叠加就是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诗歌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意象表达方式,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因此意象传递一直是译界的热点。框架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指出意象传递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框架理论可以合理解释意象传递中的理解差异,提供适合的翻译策略,为古典诗歌英译创设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罗小芳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19-21,36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柳宗元柳州诗歌意象的认知结构,认为柳宗元柳州诗歌主要采用了路径图式和容器图式两种意象图式类型,这与柳宗元自身的贬谪经历和滞留柳州的生活有关。赴柳诗以路径图式为主,居柳诗则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交相而出;两种图式的结合方式,承载着柳宗元贬谪柳州时痛苦、绝望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爱情诗歌通常被称为是语言的精华和最高运用形式。爱情诗歌常常具有模糊的意象特征,其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进行隐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境美。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爱伦坡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本文将以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为载体对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杜甫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其诗意蕴深邃。以往对杜甫诗歌的分析大多是用文学、史学、美学或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而很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杜甫诗歌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尝试将图形—背景理论这一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运用于杜甫诗歌作品的分析中,并依据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解读杜甫诗歌的意境、意义建构的过程及认知机制,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感知。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对中国古典诗歌语篇的研究主要从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从认知学对唐诗意象进行研究,但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尤其是意象图式这一认知理论对中国唐诗的连贯性进行解读。试用意象图式对杜甫的《绝句》连贯性进行分析,以检验这一认知理论对唐诗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在概念整合视角下,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阐释,旨在说明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诗歌意象意义建构和理解的认知机制提供完整连贯的解释,也为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及诗歌意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维田园诗歌中空山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王维(AD701-761)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是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过分地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将意象视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其田园诗歌中主要起到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而忽略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其田园诗歌中的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将应用用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于“空山”意象在诗篇中的认知功能加以描绘,并分析意象如何在同一诗歌文本中同其它意象发生互动,从而形成图形——背景分离模式,并构成王维诗歌的“以画入诗”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2.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对“木叶”意象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释了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暗示性问题。其实,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与西方符号学的“语码”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号学认为符号有两种情况:一种属认知的符号,如“美人”“月亮”;一种属于感官的印象,如“蛾眉”“婵娟”。而这“蛾眉”“婵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和特点,重点分析李白诗歌中几个典型的意象,从而充分领悟李白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深层次地理解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李白蕴含在诗歌中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意象,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人类普通的认知方式,对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的传递能够为文学翻译这一动态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姜媛 《文教资料》2020,(5):16-18,13
落花是暮春时节最常见的物象,一直是诗人笔下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落花诗以吟咏落花为主体内容,托物寄怀,发端于先秦,兴起于汉魏六朝,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一种传统诗歌题材,承载着丰富的主题意蕴,并在一代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诗歌中别具特色的一类意象。本文立足于唐代之前落花诗研究,深入挖掘落花意象之起源,分析落花意象之意蕴内涵,寻找落花在先唐时期成为意象与逐步发展成诗歌主题之发轫轨迹。正是有了先唐落花诗的发展延续,使得落花成为中国意象史上重要的诗歌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9.
潘丽娜  谢灵 《现代语文》2010,(1):100-101
《再别康桥》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创作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创造出了柔美淡雅、深富意蕴和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意象,为诗歌营造出细腻缠绵的梦幻般意境,给读者一种迷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