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赫索格精神的流浪、自我的回归体现了犹太民族的流浪和犹太文化牺牲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吕婷 《现代语文》2007,(5):120-121,114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再思考》写于1963年,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为大众消费而制作的在各个分支上相似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互相适应的,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系统。本文结合当今大众文化现实,旨在深入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3.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尤其是对北上广这些大都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影响最为重大。本文以目前争论如火如荼的《小时代》系列作品为例,来解释这类作品产生的经济文化根源。并通过对《小时代》系列作品的分析,阐释其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的几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揭露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质,是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论题。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作为工业社会中的“文化工业”,从一产生就必然是虚假的和带有欺骗性的,它不仅使艺术沦为非艺术,而且以含蓄隐藏的手段施行着一种全面的文化控制。因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及其产生的时代作了决绝的否定;同时,阿多诺又虔诚地希望以“现代艺术”的反叛精神来实现对现实的救赎,表明了重建启蒙的渴望。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质入手,较为具体地阐述了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的精义,并对大众文化的实质和命运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实、心理、哲学、历史文化等四个层次,探讨了《赫索格》的主题思想。在现实、心理层次上,《赫索格》深刻揭露了当代美国现实世界一与精神世界的荒谬;在哲学层次上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现和形象注解:在历史文化层次反映了犹太文化与当代美国本土文化冲突的现状与渊源。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通过对长篇小说《赫索格》的创作,思考评价了西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文化遗产,对浪漫主义文化传统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浪漫主义传统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交汇在小说主人公赫索格身上。一方面,浪漫主义作为美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阴影而成为赫索格反思内省中的批判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渗透在赫索格性格的文化酵素里,决定了他本人同浪漫主义古老家族的血缘关系。总之,赫索格既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清算者,又是这一传统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详细的分析,直指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其表现出的同一性、欺骗性以及反启蒙性,都致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化进程中,主体性渐趋消失。然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弥漫着浓烈的精英主义论调以及悲观色彩,这也是其理论的局限所在。因此,还是要辩证看待,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0.
《赫索格》的主人公一高级知识分子赫索格面临个人的生活危机,想在高深思想中寻找对这个世界的“综合”解释,给这个世界立法,但最终开始意识到他原先认为文化优势的东西被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索尔·贝娄的女权主义思想对《赫索格》一书的影响。通过分析赫索格婚姻生活中、女权运动中和《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索尔·贝娄对女权运动的理解,反映女权运动从受抵制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以作家切身的文化体验,以文学化的手法,反映了当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试图从作品主人公赫索格与<圣经>人物摩西的精神联系、作家贝娄的犹太文化之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作品中被深深镌刻的犹太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主要分析贝娄创作中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特征。贝娄中期作品中已经开始流露出对芝加哥和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厌恶和反感。城里的盗抢、尔虞我诈、投机买卖、美色、金钱、欲望等等交杂在一起,刻画出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此时期小说人物主要是围绕犹太知识分子展开:赫索格教授,塞姆勒先生,以及洪堡与西特林。《赫索格》里的主人公赫索格是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他以芝加哥大都市为生活的核心空间,参与构建城市社会的精神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但同时他还不断地对所生活的城市进行着城市批判。在《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贝娄非常巧妙地将塞姆勒先生所看到的现实都市与他所憧憬的理想世界进行并置对比,并通过现实都市里人类的疯狂行为揭露出现代都市的弊病。《洪堡的礼物》通过刻画生活在城市中并面临诸多城市问题的两个典型犹太知识分子形象,展示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以及社会错位中的精神困惑。这一创作阶段贝娄着力从不同的城市文化方面来抨击美国的城市。这些城市符号包括官僚制度的腐败、公共交通的"病毒"、城市建筑的变迁、艺术与物质的博弈等,贝娄据此深入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人的内心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里通过对王安忆小说时间意识的解读,剖析作家伤怀恋旧的文化心理,论述了王安忆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与大众文化潮流对抗,抵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揭示了她的繁荣精英文化的忧患意识和拯救当下出现的一种精神危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赫索格》主人公赫索格的婚姻经历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父权制由于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所面临的危机与女权主义者本身存在的观念性悖论。本文拟从女性的"去家庭化"和女性的"性解放"两方面来解读《赫索格》这部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  相似文献   

16.
邓赟 《考试周刊》2010,(5):35-36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重要代表作,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犹太人在面临两种文化冲突的时候所遭遇的边缘化、流浪和受难经历。本文旨在从犹太性着手来展示《赫索格》的丰富世界。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特在某些方面消除了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间的界限,承认流行文化具有曾经被认为高雅文化独有的复杂性。对它所模仿的“高雅文化”和所替代的“流行文化”来说,大众文化很明显地被看做是低劣的。这种对大众文化的轻蔑和谴责贯穿《神话》全文。同时,巴特痛恨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中逃避意识形态评判的行为,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勇于揭示大众文化背后隐藏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赫索格》是一部典型的犹太小说和心理小说。作为索尔.贝娄创作生涯中集大成的作品,该小说通过赫索格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更突出的是通过展现赫索格内心的情感流动反映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苦闷内心和精神危机。贝娄巧妙的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表现形式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苦闷和彷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鲜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9.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试图给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以更为合理的诠释,为生活在与赫索格同样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后期,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主流和文化格局的主导者之一,而精英文化则相对式微,不断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和裹挟,呈现出某种衰退的趋势。要构建二者互动、共存的良性文化生态,知识精英们应首先在立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改变自己所恪守的观念,对大众文化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与此同时,着眼于社会的文化认知,继续保持独立的文化批评态度及对文化理想的现实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