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学史上"篆"与"刻"在印章创作中重要性的此长彼消历经三次,每次都是印风巨变的标志。对"刻"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促成了"刀性"的充分展示。"篆"作为篆刻艺术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之一,逐步地过渡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上,进入到一种崭新境界。"篆刻"也从过去的"刻篆"实现了自己的本真,是深含了"篆"的意义的"刻",是真正的"篆刻"。  相似文献   

2.
“篆刻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微观艺术”,通过方寸天地,“寄托情思,抒发情感,表现性情”,概括地再现自然与生活中种种美的意向和形态。因此,中师篆刻艺术教学活动,教师要抓住篆刻艺术这些固有属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和辅导。一、刻印同习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4.
寻玉珍 《广西教育》2012,(26):12-13
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无论是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怒放,  相似文献   

5.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后期著名词人,与辛弃疾、姜夔齐名,被誉为"南宋三大家".他善于汲取前人的艺术经验而又另辟蹊径,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文章从感知方式、结构形式及审美功能等方面对其"炼词炼句"的艺术手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晚清篆刻是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继邓石如探索的"印从书出"的延续和发展。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不仅沿着"印从书出"的路子在向前走,还开启了一条"印外求印"之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正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学习篆刻过程中,对其要有足够而又正确的认识,其中,字正、法正、刀正是我们进行篆刻学习的基础。字正:学篆刻首先要识篆。  相似文献   

9.
正我涉足金石书画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的。最初,也只是勤抚秦汉古玺及流派印章,直至有幸至来楚生先生门下,方渐知篆刻艺术之真谛。来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又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门(门)庭畏客频(频)",即是由来公篆、我刻的颇有纪念意义的印作。来公耳提面命之景,至今历历在目。此外,来公授艺中,常论及"印外求印""广博与专精""传统与创新"等艺术要则,给我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许容在《说篆》中云:"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可称为篆刻创  相似文献   

11.
博大精深荟萃一典──《评中国篆刻大字典》杨光莉1994年下半年,中国篆坛传出喜讯:贵州教育出版社和台湾地球出版社联袂隆重出版了一部研究文字和书法、篆刻艺术的大型工具书——《中国篆刻大字典》。这是一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品位书籍。对于该字典的问世,全国舆论...  相似文献   

12.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  相似文献   

13.
篆刻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以印章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后,得到越来越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钟爱。但青海地区的篆刻作品及篆刻艺术家们,却鲜为人知。本文立足青海,以形式美和叙事方法为理论依据,对青海篆刻艺术家海石先生的篆刻理念及其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4.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的视觉冲击力不断被强化。  相似文献   

15.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篆刻练习对人的个性、气质、情绪的影响很大。普及篆刻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和内在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玩":随心——快乐"玩"是本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抓住爱玩、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开拓篆刻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正篆刻内容确定以后,便是根据内容选择字体。这里包括字形和书体两个方面的含义。古人说"不通文义不可刻,不深篆学不可刻",就是针对篆刻字形和书体的选用而言的。字各异形,只有通过考证字义才能求得;篆有定法,只有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学习才能使之相配。  相似文献   

17.
赵宇 《考试周刊》2014,(59):170-170
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最早起源于商朝,先后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成了一门集实用和欣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篆刻艺术在高中的开展,利用图片展示、动手实践、总结分析等教学方法对篆刻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探索,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课程内容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立足知识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丰富的篆刻知识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篆刻艺术之美,不断提升篆刻艺术专业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形式丰富、主题创新的篆刻艺术活动树立和展现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教师艺苑     
《教师》2014,(26):F0003-F0003
吴贤军:字竹甫,别署竹君、牛石、篆印堂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沙市书法协会刻字委员会主任、岳麓印社副秘书长洞庭印社理事等。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刘蕾荣、许志雄先生。擅长书法篆刻与现代刻字。  相似文献   

20.
南昌市北京路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西湖区政府指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这本是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学校,近年来却因篆刻艺术教育而声名鹊起。校长陈天景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办学理念是‘像刻篆印一样办教育’,倾情打造篆刻教学特色。近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各级篆刻大赛有上千人次获奖,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