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向蒋介石表明真心拥护他,证明他发动事变的真正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并没有害蒋之意;张学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认为自己发动“兵谏”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只要全民族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他愿亲自到南京接受惩罚;西安事变后,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是促使张学良不得不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一个原因;张学良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西北“三位一体”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这足以迫使蒋介石放自己返回西安。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迹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在这一事件中,张学良以他特殊的地位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的思想转变,特别是他发动西安事为和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巨大贡献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劝谏蒋介石抗日的重大历史事件。高中生应该铭记西安事变发生的过程及其解决方式,也应该铭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巨大意义,高中生还应该铭记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领及其因为发动西安事变所做出的巨大的个人牺牲。让高中生铭记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会使高中生深知民族大义,为他们考进大学、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推动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的确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并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杭日战争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曾一度是蒋介石的唯一助手,蒋当陆海空军总司令,他是副司令,蒋当西北“剿匪”总司令,他就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拥护领袖”口号的是张学良,他对蒋曾表示衷心拥护,绝对服从。但是,张学良却翻然一变,发动西安事变,捉拿了蒋介石。本文想从张蒋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侧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以示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底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融…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作为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的周恩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不畏艰险,亲临西安.他机智勇敢,沉着果断忘我工作,力挽狂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本文作者是亲自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见证人,以其亲闻亲历阐述了周恩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光辉实践和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所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作为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的周恩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不畏艰险,亲临西安,他机智勇敢,沉着果断忘我工作,力挽征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本作是亲自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见证人,以其亲闻亲历阐述了周恩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光辉实践和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颂张学良将军兴办的高等军事教育──纪念西安“双十二”事变58周年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解传路今年12月12日,是张学良将军在西安发动“双十二事变”58周年。为了宣传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颂扬张学良将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和他兴办的高等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史学界对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作了充分的探讨,但对“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尚未深入考察,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 (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主持东北,领兵几十万,对日又有家仇国恨的张学良,却执行了不抵抗政策。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张学良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才能御侮”的思想,是他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之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潜心于明史研究。其原因如下:1.顺从蒋介石让他多读书,少问政治的旨意;2.因与王阳明几乎有相同的遭遇,引发了对王阳明“姚江之学”的兴趣;3.张学良生长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他很想通过研究历史找出中国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张学良研究明史,是想从政治是非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发动了西安事变。张、杨二人的身世、经历差别很大,思想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他们从相互有戒心到相互信任,到结成生死之交。分析张、杨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初中教学的公开课比赛中,有位青年教师执教八年级第四单元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师大版),课程内容主要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科书按照传统的说法叙述:“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方针,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把部队撤到山海关内。”这位青年教师看了很多材料,在课上解释说:教材的说法不对,张学良生前多次说,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自己决定的,与蒋介石无关;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1928年东北易帜以后被任命为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几乎是仅次于蒋介石的显赫人物,他既与蒋介石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又是一个拥有30万大军的军阀统帅。然而就是他,在1934年还忠实地执行着蒋介石的的“剿共”政策,时隔两年之后却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上内战,联共抗日,这无疑是个突变,什么原因促使张学良不顾一切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呢?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发动了西安事变。张、杨二人的身世、经历差别很大,思想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他们从相互有戒心到相互信任,到结成生死之交。分析张、杨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发生;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美龄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发生后 ,宋美龄在细致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真实原因和意图的基础上 ,率先确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为此 ,她采取各种措施 ,缓和宁陕局势。同时 ,为了寻求和平解决事变的途径和方案 ,她利用一切力量斡旋于宁陕之间。最后 ,经过三方谈判 ,最终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宋美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应该给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反对西安事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爆发时,苏联政府出于顾全本国利益的考虑,在对中国国情不尽了解,对事变动机、前景进行错误推测的基础上,得出西安事变是张学良适应日本要求的错误认识,从而一再责难西安事变,否定张学良的爱国行动。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张学良青年时代就萌发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思想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唤起了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中共代表的劝诱疏导,坚定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