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2.
郑晶 《中国广播》2005,(2):40-41
《小喇叭》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少儿广播节目,自1956年9月开播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哒滴哒,哒滴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乐曲曾经伴随了共和国几代儿童的成长。如今,当年听着《小喇叭》节目长大的孩子们已经变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而每当这熟悉的乐曲声响起的时候,依然能唤起他们童年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和各地广播电台从事交通宣传的同志有过不少接触。总的感觉是大家都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对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从事交通广播宣传的同志们精气神十足?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其他广播电视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依我看,广播交通宣传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专业化、面向市场、开展合作。 一、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的路子 从广播转向“窄播”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播业的一个发展潮流,不但电台广播如此,电视广播也是如此。目前,“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已经是世界通用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方式。在美国,有线电视可以传50…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基金会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会设“提名”荣誉?中青年记者参评年龄为什么限制在55岁以下?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有10个名额为什么只评了9名?一位参评者为什么零票落选?四川省金堂县广播站编辑杨登榜是怎样登上了九龙榜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广播、报纸、电视这三家主流媒体,广播电台的历史是比较长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广播电台就承担着巨大的宣传任务,特别是“文革”中,除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重要报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省级广播电台也在担负主要宣传任务外,大家都还记得遍布祖国各地、千家万户的“小喇叭”,在报刊、电视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群众把“小喇叭”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首选。家家户户门后安装的纸制小喇叭,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省一级广播影视集团纷纷宣布成立或正在积极筹备成立,这种一轰而上的态势笔者认为有“假熟”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集团本应是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志愿结合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但国内目前成立的广播影视集团都是行政整合的结果;其二,集团本应是企业经营的高级形式,而中国目前的广播影视机构连个名正言顺的“企业”都不是(事业单位),而且其决策层身份都是国家公务员,一般不精于市场经营与竞争;其三,集团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但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链”结构和功能目前尚残缺不全;其四,企业…  相似文献   

7.
在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开播5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发表贺词。顾秀莲在贺词中说:“50年前,中央入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就开始广播啦!从那时候起,咱们新中国的广播中,又多了一个‘小娃娃’。如今,这个‘小娃娃’都50岁了,可她还是没长大,一直在中央电台里,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唱儿歌。当年《小喇叭》节目的听众,有的已经当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8.
王硕 《中国广播》2005,(2):37-38
“红旗下长大”的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小喇叭》,都留下过一段亲切美好的回忆:孙敬修爷爷讲述的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欢快旋律;取材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节目,童话里的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神笔马良……这些绚丽多彩、意趣兼顾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昔日辉煌的广播,也就是小喇叭,随着时代的进步,开始逐步减少了,甚至在有些县区连小喇叭都很难找到。这表明,农村有线广播一是被有线电视取代,二是农村广播生存发展的空间已愈来愈窄。如何抑制这种下滑的趋势,使广播重现昔日的辉煌呢?广播媒体面临着产业的竞争,由过去的政府指令性的卖方市场转为市场经济的买方市  相似文献   

10.
“少儿节目”是广播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小喇叭”。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站),都拥有自己的广大听众。“小喇叭”不小。办好这个节目,我觉得应处理好一个“入”与“出”的问题。入:掌握少儿心理特点,用童心与孩子们交朋友教育学讲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无疑,“少儿节目”的主要听众对象是少年儿童。这一特性决定我们要像小学教师一样,熟悉和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儿期心理发展迅速,变化快,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并且有规律地同高层次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老百姓的代言人左安龙□王恬在上海,我问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她毫不犹豫地答道:“左安龙。”“为什么?”“他替老百姓说话呀!”左安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届全国广播“十佳”主持人。左安龙的长相极具...  相似文献   

12.
杨丽芳 《河北广播》2006,(C00):52-53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小时候.每当收音机里发出这稚嫩而又清脆的声音时,哪怕是正在玩耍。我也会放下手中的一切。趴到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听孙敬修爷爷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投稿的窍门     
投稿的窍门吴正荣我当通讯员已18年了,在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采用稿件2500多件。其中,被国家级、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刊播1000余篇,其中,130多篇(次)获奖。为什么我投稿“命中率”较高?一是按“口味做饭”。广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是新...  相似文献   

14.
向菲 《中国广播》2005,(12):25-28
2005年2月17日到9月18日,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辜海军、袁炳涛、余昭明三名身负命案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先后通过我的劝说感化向警方投案自首。一时间,这一系列事件被媒体称为“向菲现象”。人们在感叹“向菲现象”的传奇色彩之余,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一度被称为“弱势媒体”的广播。一些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反复追寻这样两个问题:这些逃亡的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选择广播而不是其他媒体呢?到底是什么让广播的声音有力量,从而让他们信任这个声音呢?  相似文献   

15.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接受“做客中央台”节目主持人的专访前,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电台的办公大楼。看着中央台紧张忙碌的节目编辑、播音、录制流程,杨崇勇感叹地说:“我是听着中央台广播长大的,我选择听中央台的广播,是因为你们节目的品味吸引了我。你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甚至《小喇叭》等节目,我都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17.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建华 《新闻窗》2006,(4):106-106
落后地区广播与发达地区广播的差距,常给人瞠目结舌的感觉。落后地区的一个省级台,一年创收居然不到发达地区省级台的百分之一。落后地区广播与发达地区广播差别为什么这么大?这种差别是否无法改变?是什么因素制约了落后地区广播的发展?探索这些问题,对于落后地区的广播人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署名文章”应署名盛祖宏以前在一些通讯社发的电讯稿中,常常是这样的开头:“××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文章……”至今在电台、电视台的广播中,仍袭用“署名文章”的做法,不说出作者的姓名。署名文章本来署了名,转载或转播时为什么不给作者署名呢?如果说,过去在极左思...  相似文献   

20.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