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方洁 《文教资料》2020,(6):64-67
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内涵关系看,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原动力".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存在差距、意识和行为难以一致、自主性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湖州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自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口号走向全民实质参与的前提。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还很薄弱,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存在问题、社会生态意识不强、公民生态意识的教育不够。在这些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该为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做出相应的工作,同时也对公民自我教育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的进程.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较低.我们必须注重家庭对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启蒙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观教育包含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及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设计上,要建立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完善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健全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体系,提高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与社会生态及社会生态空间存在着互通与契合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社会生态空间是社会生态的秩序存在,其所包含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心理生态等要素与层次能够影响到包括公民身份、公众心理、公共理性等在内的公民社会关系的重构;另一方面,公民社会也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公民的生态觉悟、生态意识以及生态实践都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同时,公民社会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臣民社会,也不同于西方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建构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互影响制约的生态存在。"人-社会-自然"之辩证统一的生态发展是公民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7.
建设泉州市丰泽区生态文明城区目前存在环境污染总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布局不合理、城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立足丰泽区区情,明确建设丰泽生态文明城区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从大力发展环保型生态工业,建设城区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区生态农业,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基本思路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其路径可以是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恶化的忧患意识、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环境友好的道德意识、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生活消费的理性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武装头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把国情教育融入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开展生态行为文明实践锻炼,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明之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依照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初步探讨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家庭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潜化性作用以及社会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综合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而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务必切实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