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化而实现的,即儿童在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通过同化功能,将探索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顺化功能,不断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乐高教育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论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而设计了“4C”教学模式,即: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效益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合理、不科学。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上课始终每个环节在时空上的相互关联及其功能的序列。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探索,我们采用如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一、铺垫——强力度(3分左右)数学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地同化或顺应的能动过程.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始  相似文献   

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而新的概念总是在与学生原有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形成分化程度更高的认知结构。所以,增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学生有效掌握新知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铺垫,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一、设置旧知铺垫,促进知识迁移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运用旧知识,不断同化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可以固定新知识的相关旧知识,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基本保证。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复习相关旧知识来增加认…  相似文献   

4.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5,(10):32-3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而新的概念总是在与学生原有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形成分化程度更高的认知结构。所以,增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学生有效掌握新知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铺垫,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  相似文献   

5.
辜子琴 《四川教育》2002,(10):34-34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乐园显得尤为重要。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在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相似文献   

6.
数学知识是一个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情况下,新知识就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扩大了它的内含,这种过程叫同化。随着数学学习中知识的不断同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就不断地得到扩大、加深和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经常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概念,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学生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从而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
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创作文本的重要参考量,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础。绘本的图文互补、相得益彰的创作模式非常符合儿童特殊的认知结构。通过举例分析绘本Are You My Mother?,可以进一步看出新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之上的升华和完善,故而阅读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绘本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积累和拓展,达到进一步完善新认知框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 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建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而成的新系统.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与顺应),才能实现在内化中再建构.如下图:  相似文献   

10.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  相似文献   

11.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也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先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随着“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  相似文献   

12.
数学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过程.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学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与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接触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就进入了相互作用阶段.对某些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时较容易地把它们纳入原有数学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这就是认知结构中的同化.如学生能较容易地将分式的计算同化到分数的计算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当原有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认知…  相似文献   

13.
表达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从儿童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到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思维规律、情感状态,在契合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需要中历练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总是借助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所要认识的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 ,并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为了让成教对象形成某一知识领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师必须熟悉成教对象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哪些生长点是必须建立的。也就是说 ,必须熟悉成教对象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 ,弄清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的区别。新的生长点一旦建立 ,就必须不断巩固它。1.深入了解成教对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作用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不仅现实而且很有必要。本文试就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和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影响其认知结构发展的消极因素做些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他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即理解)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学习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主体通过学习新的内容并将其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9.
詹明道 《江苏教育》2000,(10):35-36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皮亚杰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  相似文献   

20.
论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 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数学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与重新组织,数学教 学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