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工作流技术已不能适应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研究了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探讨了协同分布式工作流的建模方法、系统流程激活模型、流程的整合和工作流控制中心等要点。实践证明,它是解决企业在原有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升级改造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面向CRM的知识协同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企业CRM领域所强调的协同性要求以及知识协同的本质,初步搭建了面向CRM的知识协同研究体系,其研究理论基础涉及到协同论、协同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客户关系管理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研究内容围绕理念与运作两大方面展开,研究手段则建议采用工作流管理系统工具与多Agent系统工具。  相似文献   

3.
姜坤 《科技通报》2012,28(8):156-158
当前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普遍存在自适应能力差、功能模块不易修改和扩展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工作流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建模方法,将一种改进的动态工作流模型进入网络协同办公系统中。在对现有工作流模型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预设任务集和后继任务集的改进的动态工作流模型。该模型由一个五元组构成。利用该模型可以让网络办公系统中的信息自由流动,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定制系统平台的设计,具有跨平台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高效的办公信息自动处理。  相似文献   

4.
喻心麟 《现代情报》2013,33(4):39-4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知识已经成为当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必备的重要资源,而知识管理也成为了图书馆提升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知识,积极引入协同理念,切实解决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协同知识管理强调图书馆各个独立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图书馆创造良好的协同管理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协同知识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地图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知识地图作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的索引,建立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虚拟企业知识地图,将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其业务流程结合起来,为协同产品开发用户提供了完整的各协同企业知识视图.通过面向过程的知识索引方式,使企业知识的管理得以同步于流程的变化和调整,从而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葛笑春 《科研管理》2012,33(7):129-136
随着非营利组织(NPOs,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迅速成长,企业与其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基于218家我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建模(SEM),对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所形成的协同网络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组织间学习能力与资源获取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指出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过程中知识溢出和资源转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不均匀性等特征,协同过程中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尤为重要,为企业平衡与有效管理这种协同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协同管理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持作用,讨论了协同管理系统的知识文档管理模块,指出基于协同管理系统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知识协同的现象不断涌现,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协同化的发展趋势。而对知识协同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知识协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方向。为了加深对知识协同的认识和便于今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知识协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协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给出了知识协同的概念认识及其特征分析,并进一步给出了知识协同的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9.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企业提高动态能力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知识共享则是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成败的关键。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共享的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结合协同管理理论和知识治理理论分析、探讨了知识共享的过程及其治理机制,进而构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共享体系。  相似文献   

10.
雷宏振  李清  常小鑫 《现代情报》2013,33(7):134-137
借鉴协同理论探讨Web2.0环境与企业内部知识协同的关系,深入剖析企业内部基于Web2.0的知识协同问题。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用户群体具有相同的目标、拥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拥有自愿参加的动机,因此Web2.0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协同效应的发生机率较高。基于Web2.0的企业内部知识协同过程由知识可视化、Tag聚类、基于Web2.0的知识重构与整合以及基于Web2.0的知识创新4个环节组成。  相似文献   

11.
蒋国银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6):204-206,218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企业实施流程管理和流程改造的技术支持,而工作流元模型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研究工作流元模型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的工作流元模型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出了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并对其子模型给出详细阐述和功能分析,为工作流建模和实现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ctionWorkflow? approach to workflow management technology: a design methodology and associated computer software for the support of work in organizations.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ories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y as language/action, developed in a series of systems for coordination among users of networked computer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roach, gives an example of its application, and shows the architecture of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t.  相似文献   

13.
工作流技术起源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对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工作流模型的优劣则决定了工作流管理系统效率的高低。文章详细阐述了四种常用的工作流过程模型,并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其中基于活动网络的过程模型更适合企业建模。  相似文献   

14.
基于Agent的敏捷工作流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现有工作流达到敏捷、高效,提出基于Agent的工作流建模,构造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体系,把智能体和知识管理成功引用进来,使工作流清晰明了,同时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了敏捷工作流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相似文献   

15.
引入工作流对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建立了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型,并以采购质量管理系统为例,基于Petri网构造了其工作流模型;设计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过程驱动的质量管理机制,为提升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支持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当前科研院所项目经费管理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基于经费管理但并不局限于经费管理,设计研发一套以预算管理为目标、贯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为科研院所的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实践提供方法参考。该系统包含业务模块、工作流引擎、定时任务、权限控制等功能模块。其中,可自定义工作流引擎作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以状态控制流程、关联每个业务,具有根据业务数据模型建立审批模型并进行流程扩展、执行等系统功能。并以某研究院使用该系统作为案例分析,其通过系统的项目管理、预算控制、支出应用三大业务模块功能,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审批效率,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准确率,并有助于多部门协同运作,使得项目进度得到实时监控,从而显著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Petri网的协同工作流描述方法及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流技术作为实现企业协同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应用中的关键是建立适合企业过程的协同工作流模型.Petri网是一种适合于描述异步并发现象的系统模型,它既有严格的数学定义,又有直观的图形表示.文章主要介绍了Petri网和协同工作流模型的理论,以及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8.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noticeable proliferation in Digital Library Systems (DLSs) and their specialized form represented in Digital Heritage Resources (DHRs). DHRs usually manage a complex and varied mix of digital heritage object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formats. They tend to be complex in nature and usually involve complex, simultaneous and intersecting workflows. As a result, DHRs impose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on any solutions that aim to manage their workflows. Thus, despite the proliferation of DHRs, it is a noteworthy trend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workflow management solutions that can be utilized in such systems. As a research area that is rarely covered, this paper therefore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novel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MS) built to integrate with DHRs specifically, and DLSs in general. In this context, an experimental WfMS aimed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workflow management integration with DHRs. The devised WfMS was built as a workflow management solution that can adequately address the specific hurdles imposed by DHR implementations. Additionally, a novel DHR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called DISPLAYS (Digital Library Services for Playing with Antiquity and Shared Heritage) is presented as a test bed for the proposed WfMS.  相似文献   

19.
20.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coordinate and allocate work through the various stages of executing business processes. The benefits of such systems appear pervasive, but no hard data is available that confirms that their implementation improve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part, this is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enterprise-wide initiatives in general.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longitudinal, multi-case study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flow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study builds on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field work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Through its appl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technology to conduct business processes faster and with less effort could b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Surprisingly, only a fraction of the projects that were followed in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led to a fully oper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at all. Even so, in most of the projects where such a system was introduced this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We present success and fail fac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within organizations, which we inferred from a follow-up analysis. The novel methodolog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ought to be of value to track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other technologies or organization concepts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