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印 《华章》2013,(24)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天主教小说家,他的创作灵感与写作方式也深受一些前辈天主教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同被人们誉为“天主教小说家”的格雷厄姆·格林。尽管如此,戴维·洛奇的小说在对天主教的侧重上却与格雷厄姆·格林有明显的不同。本文针对戴维·洛奇与格雷厄姆·格林主要的宗教小说进行概括解析,来对比他们对天主教的不同方面关注。  相似文献   

2.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高度关注。《维莱特》是夏洛蒂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文学批评家从多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文章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勃朗特所处时代背景,从典型女性人物形象比对、女主人公情感经历、小说开篇与结尾的巧妙设计三方面探究夏洛蒂·勃朗特在《维莱特》中传达的先进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小世界》是英国校园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不仅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而且受到学界和读者们的普遍欢迎。对于大部分文学批评家来说,它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部T·S·艾略特所谓的“神话模式”的后现代式应用。在这部长篇喜剧中,作者让一群现代学者重新出演了中世纪圣杯传奇的经典故事。本文将以神话——原型批评来分析和研究小说《小世界》,从标题、人物和情节结构方面探究作家创作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小说之神"的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其文学亦被评论家称为"日本文学的故乡"。其作品中,有抗争、有拘泥、有挚爱,文学探求的目标少在社会,多在自我心境。《暗夜行路》是志贺后期的作品之一。文中充分揭示了"宽恕"意识的虚伪本质及志贺的"忏悔"意识。在《暗夜行路》中,志贺最大限度地清晰地艺术性地勾勒出了自己精神世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英国著名学者、小说家兼评论家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亚当.埃普比一天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天主教教义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压抑。小说用滑稽、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的狂欢化语言进行叙述,浸透着对权威的颠覆精神。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文学阐释方式.尝试运用性别批评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些典范爱情题材作品予以解读,探究这些小说中包蕴的性别内涵并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2.
<特蕾莎的流氓犯>的作者以严肃的反思态度来面对文革,作品却蕴含了更丰富的意蕴.主人公的两次改名,折射出文革中青年的命运轨迹;作品对忏悔的执着和质疑将忏悔主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主人公微妙心理的展现使小说更具文学性和动人魅力.另外,从美华文学文革题材小说的整个链条上看来,<特>显示出美国华人作家们从以文革为背景进行文学试验向重新反思文革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受基督教的影响 ,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着强烈的忏悔意识。郁达夫的忏悔意识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忏悔 ,它不是发端于原罪 ,而是指向具体的个人生活。同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一样 ,他的忏悔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忏悔情绪与真率、清新的抒情风格相联系 ,还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郁达夫在小说中不断地忏悔 ,自我谴责 ,既与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有关 ,又与作家纤敏的情感、柔弱的性格和自我表现的坦率的气质有着密切联系 ,还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治疗》中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理论基石——神经症、性与潜意识以及三重心理人格——化为文本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关学构成,成功把一种心理学学说转化为一则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本文便从“开阔视野,直面作品”、“问题意识”以及“批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是文学批评能力形成极为基本的一步;同时重视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又是体现独立性、创新性的关键,是文学批评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拓宽自身的批评视野,活泛思维,也能进一步提升文学批评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不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忏悔意识向来不发达。张承志的忏悔小说就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它大致经历了颂赞式忏悔和宗教式忏悔两个阶段:前者表现为颂赞是小说的主旋律,忏悔却是为颂赞服务的;而后者忏悔则表现为一种宗教活动,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先生。本文比较了二人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嘉莉妹妹》是一部蕴含十分丰富的小说。自从1900年出版以来,文学评论家就从各个角度对小说加以分析,对小说人物加以评判。各个时期的批评为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上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基于此,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小说中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为立足点,探讨小说中人物行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嘉莉妹妹》进行重新解读,以期对小说中的人物所作所为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