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卡夫卡其人其作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意在以卡夫卡的生平身世、民族情感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捕捉其作品三大情结的深层含义,充分认知卡夫卡对荒诞悖谬的西方世界的深切体会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文学传统,大都具有懦弱、顺从、女性特质被男性社会异化等特征,这一文学典型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卡夫卡生命中第一位女性(即母亲)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时期,未能给予其完整的母爱,也未能在专制粗暴的父亲面前充当独立的力量保护他。母亲所投射的痛苦经历使得懦弱、顺从的女性形象成为卡夫卡印象中女性形象的典型,并成为其创作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先生曾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提到卡夫卡,并将《变形记》誉为"上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阎先生对卡夫卡,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且对他的评价极高,他自己的作品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影响。以阎连科的小说《日光流年》为例,分析了卡夫卡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卡夫卡同父亲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着重分析卡夫卡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卡夫卡从反抗鄙视畏惧父亲到希望得到父亲理解的过程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田继云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86-87,102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7.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丰富庞杂、深奥隐诲的作品,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予以观照、诠释,一直是评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把卡夫卡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犹太民族的精神信仰——犹太教相联系,从宗教影响的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进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正是卡夫卡本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对自己的工作都是既排斥又无从选择,都有着冷漠的家庭关系和一个专横霸道的父亲,卡夫卡的“患病情结”在格里高尔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对两者之间现实与象征关系的论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及动机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大多是将他与杜拉斯、卡尔维诺、罗素等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很少有人将其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对王小波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找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卡夫卡因素、作家在荒诞世界中的精神坚守,以及卡夫卡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其创作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关于《变形记》的解读,至今还没有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消解责任的小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与卡夫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消失密切相连的。文章从卡夫卡恐惧做养家男人、不愿做养家男人、想象做养家男人及至逃避做养家男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卡夫卡家庭责任感的淡漠影响到了其作品的主人公,也是逐渐丧失了其养家责任,体现了后现代的消解性。  相似文献   

13.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其作品亦被称为“寓言小说” ,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卡夫卡作品中所传达的孤独、异己、焦虑、绝望、非理性等情绪以及与时代连成一片的阴沉的气氛正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卡夫卡笔下主人公的悲剧 ,就是现代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6.
<正> 为现代派文学的发展立下不世之功的,首推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卡夫卡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认,但人们对他的具体评价仍然很不一致。有的把他的作品看作宗教式的神谕,有的把它们视为弗洛伊德病案的例证;有人说卡夫卡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后继者,有人称他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些不同的评价,恰好说明了卡夫卡真实面貌的复杂性。为了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卡夫卡,我们打算深入到卡夫卡作品之中,对其创作特色作些探讨和研究。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小说。一是生前已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二是生前没有发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主义小说之父”,其作品亦被称为“寓言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卡夫卡作品中所传达的弧独、异己、焦虎、绝望、非理性等情绪以及与时代连成一片的阴沉的气氛正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卡夫卡笔下主人公的悲剧,就是现代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及文学有着内在的渊源,其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韵味。文章概述了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的成因,并以《聊斋志异》与“庄周梦蝶”为例,揭示出卡夫卡创作中“人变成甲虫”这一反映人的异化的艺术特色,正是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充分体现了其“生本不乐”的人生观。论述了卡夫卡“生本不乐”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