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遗憾:由于两岸政治的长期对峙,致使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一翼的台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严重缺失。为此,我们急切呼吁台湾文学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台湾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脉;吸纳台湾文学是拒斥文学台独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之年、传统现代之变。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从中国文学的空间布局看,经历了南移与北归的坎坷历程。所谓南移,就是20世纪前50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中心的兴起,改变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传统文学的迁徙路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格局和发展方向。所谓北归,就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后50年,随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北京确立之后,文学中心也随之回归,形成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前50年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围绕北京、上海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包括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维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7.
狂悖与务虚:20世纪西方文学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原理可以为宏观界定20世纪西方文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文着重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这三个部分论汪20世纪西方文学的总特征是狂悖与务虚。  相似文献   

8.
自从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主张打破近代文学(1900—1919)与现代文学(1919—1949)以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1949—现今)之间的界限,将19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统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定  相似文献   

9.
张森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69-17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它标志着其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受传统意识的限制,20世纪20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觉醒与迷茫、反叛与皈依、希望与失望并存的独特现象.本文试图探求这一景观及其现象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西方文学蕴含着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一种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文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个概念主要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而产生的。现代主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  相似文献   

14.
陶德臻、马家骏主编《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共五册。第一册为亚非文学;第二册为古代至18世纪欧洲文学;第三册为19世纪与20世纪初欧美文学;第四册为俄苏文学;第五册为20世纪欧美大洋洲文学。于今年内陆续出版。本书特点:1.容量大。这套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今世界名著,包括黑非洲文学。2.体例新。对入选作品采取逐章缩写的办法,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念始终徘徊在文学与政治、审美与实用的二元对立之中,或者说,20世纪的中国作家是在顺从政治的自觉中认识了文学,同时又是在掌握了文学的真理后去反思政治的。百年中国文学正是以这种充满着内在矛盾的运动方式,向世界展现着它现代化的奇特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杨硕 《华章》2012,(33)
20世纪的法国文学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新文学正是受到法国文学启发才兴起的,当代文学同20世纪法国文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外来文学,20世纪的法国文学之所以被中国接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的文化在主题、气质、精神方面都相近或者相似.本文将简单分析基于20世界法国文学的中国接受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9.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20.
由吴孝成、赵嘉麒主编的《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一书,已于2006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文学传统”、“哈萨克文学的先驱”、“20世纪哈萨克诗歌”、“20世纪哈萨克小说”、“20世纪哈萨克散文’’和“20世纪哈萨克戏剧”等六章,约28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