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玲玲 《文教资料》2008,(28):76-77
"爱情"和"死亡"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两大重要主题,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擅于惊心动魄的死亡叙述,但是对待爱情始终"谦虚"回避.不管怎么样,在文本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依然可以看到博尔赫斯的不俗的爱情见解,隐含在哲学思索中,宇宙观念中.生命体验中.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博尔赫斯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永生》为例,同时联系加缪《西西弗神话》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结合分析,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对死亡的哲思,对虚无主义和荒诞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其短篇小说有许多写作技巧与后现代主义相同. 本文以博尔赫斯一篇短篇小说《吉诃德的作者彼埃尔· 梅纳德》为例,挖掘博尔赫斯写作技巧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通性.  相似文献   

4.
陈云 《现代语文》2010,(3):131-132
《另一次死亡》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独特的关于死亡和时间及记忆的交叉难辨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短篇小说。文本传递了三个明显的命题:一是死亡哲学,二是心理时间,三是记忆焦虑。  相似文献   

5.
霍佳冰 《语文天地》2013,(13):20-21
比较阅读的对象是很广泛的,可以是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不同类型作品等等,关键在于寻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结点,并对其异同作具体分析和探究。本文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沙之书》和庄子《秋水》(选节)为例进行比较,仅作抛砖引玉。一"、沙之书"的无限博尔赫斯用一种精简而老到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故事:"我"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作品以意象主义著称,那些弥漫着忧郁与压抑心绪的意象群落里,有一类与"死亡"紧密相连。"死亡"意象作为苏童推动情节的一种叙述策略,它的能指颇为广泛,文章以苏童作品中关注现代两性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几个短篇为例,从中挖掘苏童小说中"死亡"意象作为叙述策略的深层内涵及其背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是一种渊源于古代且一直存在的特殊文学品格。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作家中,阿根廷诗人和小说家博尔赫斯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自觉地走向无限,描述了梦与迷宫、时空观和宇宙观、世界与人的走向、读者接受等数个"无限可能性"层次,从而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10.
鲁燕 《师道》2023,(11):37-38
<正>在《博尔赫斯与我:一场邂逅》中,朱塞佩或者说杰伊·帕里尼与博尔赫斯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本书读来有一种梦幻气息,尤其是那场旅行,总让我怀疑其真实性。作为博尔赫斯的“眼睛”,朱塞佩要向博尔赫斯告知并准确描述他们旅行中所见事物。朱塞佩向博尔赫斯描述他所看见的大海:“即便在明亮的天光下,海水也显得很暗,有浪花拍岸。”博尔赫斯斥责他,“还不够详细,说到奔流的浪涛,该说水上的白马。‘很暗’不够具体,  相似文献   

11.
博尔赫斯创作的短篇小说《刀疤》讲述了穆恩怀着爱国理想参加了爱尔兰独立革命党,却在直面战争的残酷现实后为保全自身、背叛朋友的故事。这段经历并不是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穆恩以英雄的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名为"博尔赫斯"的叙述者讲述关于刀疤的记忆,然而他自己实际上却是故事里的叛徒。文本中多重叙述者"我"的出现凸显了记忆叙事的不确定性,也暗示着穆恩人性的复杂与隐秘。  相似文献   

12.
曼斯菲尔德的《园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而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中的死亡主题。死亡主题在这篇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主题当中是最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作品里的死亡主题试图有说服力地解释为什么小劳拉在别人想来看来是令人惊怖的死亡场景面前能表现出如此的平静和淡定,甚至给她带来一种"顿悟式"的对生死这个人类永恒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对这篇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分析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本人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和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14.
死亡意识是迟子建化不开绕不去的一个浓郁情结。想象性与现实性、暴力性与温情性、空灵性与充实性是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双声话语表现,超越了绝对的界限而达到有机统一。究其成因,主要有萨满教原始思维的浸淫、道家的人生哲学和以神话为前提的多元艺术融合。作为表现及成因的延伸点,死亡意识的价值也相应在宗教、伦理和美学三个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博尔赫斯素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 1899— 1986)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以一批风格别具的短篇小说进入 2 0世纪世界文学史。其作品充满了幻想、神秘和哲理 ,把短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了精确的程度 ,被称之为“作家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集》、《阿莱夫》、《死亡与罗盘》等。作家本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博尔赫斯的才华并没有用在正道上。他为小说的叙事技术增添了不少新的东西 ,或者说他讲故事的天才是空前的。遗憾的是他把这份天才运用到哲学的探讨上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 :“哲学探讨占据他小说的许多篇幅。”(《…  相似文献   

18.
博尔赫斯,一位小说“迷宫”的制造者,读他的小说要具备足够的探索精神,否则,就要饱尝迷路的折磨。另外,对死亡的思索,对记忆的焦虑也是他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本文意欲表现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应有尊严上的回应,并且精神上坦然接受真实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命经历的正是由生向死的过程。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表现出对死亡的深切关注,其小说《现实一种》讲述一场家庭内部的暴力与谋杀,看似离奇的故事却有有力的现实性依据。余华对死亡的叙述以及对隐藏在死亡暴力背后的人性的探究消解了死亡的意义,透露出对其自身以及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书店里相遇     
编者按"相遇"有很多种。《"你也在这里"》一文,写的是爱读书的作者在书店里与同班同学的喜遇,表现的是朴素而美好的读书情怀;《你好,奇遇》一文,既有文中人物西川在书店与"博尔赫斯"的"命中注定的相遇",又有作者自己对喜欢的书遍寻不得然后突然找到的"奇遇",写出了西川的"温暖"感受和"喜不自禁",也写出了作者的"狂喜"和思考。它们,都与书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