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教育随想录     
(一)教师是光,是光源。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相互映照,一颗黑暗的心更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与沐浴。或者因幸福而宁静,或者因幸福而哭泣。当我们用一颗爱心与诗意去耕耘三尺讲台的时候,当宇宙之光、心灵之光融为一体时,一颗颗鲜活的生命已然成为光的一部分。教育是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是用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做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就是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触摸是一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一种特殊的爱。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缺少"爱"的心灵,犹如一阵阵北方的沙尘暴,所到之处皆是冷漠。一颗冷漠的心灵,对未来还抱有美好的梦想吗?而爱心,正是沙漠中的绿洲,能带给他们清泉,带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相似文献   

3.
心育是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书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只有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师生心灵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教学艺术。”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正一颗安宁的心,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安稳的心,对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今天,特别需要教师的内心力量,特别需要教师回到自己的心灵——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关照好自己的心灵。教师只有滋养好自己的心灵,才能关照好学生的心灵,守望住教育的本真。一、内心认同——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教师成长的"源头"和"动力"。究其源头,教师成长应当包括"精神成长"和  相似文献   

5.
于桂珍 《成才之路》2011,(23):12-12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以关心人、教育人为己任。是的,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对此感触颇深。教育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是用爱搭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的事业。"这是刘彦丽常讲的一句话,也是朴实却不简单的一句话。她用自己那颗火热的心感动着一颗又一颗心灵,在感动中开拓着火红的事业,在感动中提升着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谈南路小学通过开展“一切从心开始”的系列活动,精心打造“开心校园”,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新途径.“用心做人,尽心做事”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学校篇:用心谋划,特色发展 1.用心教育,注重心理健康 柏拉图说“教育,就是心灵的转向”,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灵的教育,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历史使命。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更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抓住任何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用一颗真心、一颗爱心、一颗高远的心投入教育,教育才会闪出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群体,这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更好的求和挑战。聋哑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这更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重、艰巨和光荣。面对特校中一颗颗纯真、无暇而又是脆弱、自卑的心灵,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多变的心世界,班主任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教师进行的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效。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学生的心,才谈得上教育。用"心"育人,给学生以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承受阳光照射,雨露滋润,从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1.
陈子仪 《师道》2007,(6):47-47
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12.
又逢周一,面前摆放着一摞堆得整整齐齐、码得高高似小山一般的日记本。每逢此刻,我总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唯恐一个不小心,忽略了那份学生寄予的信任,让一颗期待的心因为我的疏忽而凋零,像叶片般的飘落……教育原本就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民主的对话、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爱与信任的交汇。没有爱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沟通与交流的教育更是  相似文献   

13.
李洁琼 《甘肃教育》2014,(21):31-31
正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一颗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眼睛充满智慧之光,如何让这心灵开满健康之花,这不仅是对班主任责任感强烈的要求,更需要我们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投入教育事业。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说过四个字"爱满天下"。所以教  相似文献   

1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我想,充满着美妙诗意的语文教育就是一棵摇动着热爱的树,吴福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语文教育痴迷、心灵充盈着语文教育梦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一颗心     
理解是一种爱,是一种温暖。它是春日的细雨,冰凉而清新,洒在心灵的土壤中;是夏日的清风,温和而舒爽,轻抚每一颗心;是冬日的阳光,纯净而温暖,照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理解一颗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理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德育教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声,以一颗理解宽容之心,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孩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读学生的心灵,以心灵感受心灵,让学生充满自信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做有"心"之管理,做有"心"之教育,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师生共育,人格共进,是我们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一、心灵关怀绘就生命底色的"关怀"理念以心灵关怀绘就生命底色,是我校多年来坚守的治校理念。我校长期面临"三多"挑战:一是学生"三多",60%以上的学生来自乡村,留守学生多达38%左右,单亲家庭学生约占7%;二是教师"三多",80%的教职工来自乡镇学校,女教职工多达80%以  相似文献   

18.
聆听他人是一种主动的生活姿态,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聆听更是教育的智慧和手段,教师如果没有耐心的聆听,就不可能有慧心去发现一颗颗独特、鲜明、美丽的心。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对学生的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教学中学会聆听,在小学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教育改革似乎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对新教育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技术层面的改革:学校如何改革,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和考核制度,学生如何学到更多的知识。殊不知,我们更需要的是"心"教育,而不仅仅是"新"教育。"心"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应由心而发,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对心灵进行培育。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想法,并怀有一颗炽热的博爱之心,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用心灵赢得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