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培送茶叶     
<正>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胡适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蔡元培的细心呵护下,胡适在北大很快站稳了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加到280元,这是北大的最高月薪。  相似文献   

2.
胡适早年留美期间就提出过"建设一流大学"的口号,为实现此理想,胡适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北大任教多年并曾担任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校长。在教和在任期间,胡适以欧美一流大学为蓝本,对两所大学进行改造,反对政治势力对大学的干预,主张教授治学,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措施,在大学治理结构上,主张实行欧美大学的"三会制",同时作为校长的他心系国家命运,关心学生发展,体现了一个教育家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作为执掌北京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1937年间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职员治事、学生求学",从而使北大真正引入现代大学的轨道。积极筹措经费,延揽优秀人才,重视教学科研,改善办学条件,使北大度过了曲折发展而重新走向辉煌。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蒋梦麟的大学教育管理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陈元 《学习之友》2009,(9):40-41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  相似文献   

5.
俞平伯作为北大学子,深受胡适影响,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胡适的引领下,俞平伯不仅走上了文学革命的道路,而且在“红学”研究上颇多建树。尽管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俞平伯因此蒙冤受屈,但他无怨无悔,对胡适的敬重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  相似文献   

7.
傅国涌 《教育》2011,(8):48-49
在北京大学这一"百年老店"中,蒋梦麟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执掌校政时间最长的"老板",1919年以后,蒋梦麟主持北大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论争,或称商榷,在有师生之谊或上下级关系者之间展开,总是令人关注的,因为其中除了围绕论争或商榷的焦点外,别有意趣存焉——即看双方当事人是否会因或师生或上下级关系而影响此一论争或商榷。在此,我们不妨就从1917年,同在北大任职的蔡元培与胡适之间的一场论争谈起。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创办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作者主要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而此时在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任教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国难当头之时“用笔墨报国”。《独立评论》认为当时日本的对华侵略必然进一步扩大,中日之间迟早难免一战,而国际援助未必可靠。对此中国必须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外援并和日本谈判,不排除坚守底线的局部妥协以“争取时间”,对内则希望国民党各派系和解、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和解、国共和解。对于《独立评论》的这些所谓“低调”、“负责任”的主张,国内各方反应不一,但日本方面则对该刊和胡适等人持敌视态度,这或许能说明“低调”中的某些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雪平 《文教资料》2008,(6):158-160
蔡元培、蒋梦麟同为北大校长,他们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同,教育背景、个人实践亦有相似之处,因此两人在执掌北大的理念上有共性及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二人掌北大时所体现出的大学理念共性及形成缘由的探讨,以期吸取其大学理念之精华.  相似文献   

11.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日记、来往书信,以及北大收藏的相关史料表明:胡适任院长的时间是1932年2月,不是学界一般认为的1931年。胡适对于1930年代北大的中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兼职教授身份为北大帮忙,不愿意在北大正式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环境和北大校务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促成了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与张学良,均是中国现代史著名的英雄人物。在国共10年内战期间,双方将士曾在战场上面对面地相互撕杀。然而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紧急关头的1936年,他们通过两次秘密会晤,毅然携起手来,捐弃前嫌,化敌为友,并为尔后国共合作,打败日寇,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他们两人的爱国情缘,在抗日救国共同事业中,也得到高度升华与深化,并赢得国人的永远尊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4.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发源地之一。在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10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分别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大革命根据地,它们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其规模和影响在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位居全国第二。本文拟通过对湖北籍将军群体的分析,重点阐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国共10年内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说得好:“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不能说其他大学不具备这种‘大’的特点,似乎北大给人的印象最深。”曾长期执掌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均应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确,北大之“大”,北大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正在于蔡元培先生主事北大之初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兼容并包主义”,首先是对于不同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研究室法国革命史组在校长刘佛年教授、系主任吴泽教授的领导下,在王养冲教授主持下,于今年9月,邀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大学革命史讲座教授索布尔先生来系讲学。参加讲学活动的,除该系从事法国革命史专业的师生外,有来自三十六所兄弟院校和研究所等的五十二位同志;还邀请研究法国史的专家:哈尔滨师大戚佑烈,北大张芝联、辽宁大学王荣棠、中央党校李元明、北师大刘宗绪、中央编译局顾良、杭大戴成  相似文献   

17.
袁瑜 《山东教育》2003,(8):10-11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世楷模”的一代宗师蔡元培先生,其可之处可谓多矣。然而,我以为,先生的可学之处,乃是其渴慕人才、爱惜人才心,发现人才、甄别人才的眼,聚拢精云集精英的手,荐举人才、提挈人才德,聘请人才、起用人才的胆。大家知道,先生执掌北大之初,学乌烟瘴气,百废待兴,他首先想到的是整肃校风,振兴学府,培养大学问家国于既倒。而要真正实现此教育理想敏锐地意识到,聚拢精英,培养栋梁是惟一出路。于是,先生审时度势,果地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方针,不拘一广泛延请天下俊彦到北大讲学。不多陈独秀、胡适、鲁迅…  相似文献   

18.
据《纽约时报))2012年3月11日消息,自2008年10月北大国际法学院成立以来.不断吸引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学者前来工作。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在深圳创办并执掌北大国际法学院的杰弗瑞·雷蒙认为.到中国最有声望的大学了解中国法律教育.对在北大国际法学院工作的教授来说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著名明清史研究者、宫城县日中友协理事长,仙台市日中友协付会长寺田隆信先生于四月十八日由津来汴参观访问.为了开展学术交流,特邀请寺田先生来我校讲学.寺田先生在我校期间与历史系宋史研究室,明清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的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举行了三次座谈会,给大家介绍了日本的大学历史课教学情况和日本历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情况,特别着重谈了日本研究宋史和明清史的现状和争论的主要同题:寺田先生还给历史系师生作了有关郑和和山西商人两次学术报告;参观了历史系文物陈列室,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的线装书库,参观了开封市博物馆、巩县的宋陵和康百万庄园;游览了开封的名胜古迹并看了黄河.寺田先生的报告受到历史系师生的欢迎.在讲学期间,我校党委负责同志曾多次看望寺田先生.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旨是在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同时不卷入国共纷争,但这一政策最终演变为援蒋反共,驻华美军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共内战当中,而这也招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双方冲突时有发生。1947年12月,莱阳战役期间,五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因在王疃院村闯入中共辖区而被俘获。美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谨慎的接触与谈判,并在排除了国民党军队干扰的基础上,使事件最终得到较为妥善地解决。此后,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双方在处理彼此关系时更为谨慎。该事件也拉开了美国从中国“脱身”的序幕,对中国内战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