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大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该文着重探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原型的内在涵义,以及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使用大鹏这一意象的两种价值取向──作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和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形象——大鹏,然而,人们对大鹏的形象解读,却有问题。一方面,人们直觉到庄子对大鹏形象是赞美的,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庄子视大鹏为“有待者”,尚未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大鹏是庄子为说明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而塑造的一个铺垫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庄子、李白所塑造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涵: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自由精神;通观精神。庄子、李白所追求理想的不同,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从大鹏形象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和审美特质三个方面得到阐释。大鹏形象实际上象征庄子、李白对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歌多以高度沈缩的笔法来概括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临路歌》就以短短六句诗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经历。李白用自己的诗歌为自己雕刻了一座千古朽的崇高的悲剧性的大鹏形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8.
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大鹏意象,这些意象多具原型特点,是自由的象征、不羁的载体,这与诗人慕自由、尚洒脱、喜自然的个性气质极为吻合.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他的忧国忧民、关注民生之情,通过大鹏形象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自视甚高,希望在政治活动中能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他不仅在许多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以大鹏自比。他笔下的大鹏既是诗人自由精神的人格化身,又是盛唐时代精神的生动再现,还是诗人生命轨迹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文中对大鹏形象的塑造是诗人理想、性格、精神和人生遭遇的真实写照,是其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济苍生"、"安社稷"儒家用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李白儒家思想为体,道家思想为用所形成的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外在物化.  相似文献   

11.
从李白对庄子《逍遥游》接受(包括误读)的角度,论述李白人格气质与艺术风格中的庄子因素.李白人格中的自大倾向,与《逍遥游》中庄子对个体自足的超越性大的追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同质相关性.李白性格中的自由精神,狂放不羁、飞扬跋扈,以及对超常规晋身崛起的迷恋和向往,与《逍遥游》中人类经验、知识、观念的破除与嘲弄,也紧密相关.而《逍遥游》艺术上的大时空视野,以超越性意象的描摹,构建超经验世界,以实现对现实经验世界的超越与否定——这一手法,更是几乎被李白完全照搬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诗歌多以高度浓缩的笔法来概括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临路歌>就以短短六句诗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经历.李白用自己的诗歌为自己雕刻了一座千古不朽的崇高的悲剧性的大鹏形象.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各种文艺作品中存在丰富的李白形象书写,大多集中于李白傲岸、潇洒的个性和不可超越的才情。然而民族舞剧《李白》在塑造李白狂傲、洒脱等形象的同时,深入到李白内心,以诗、乐、舞相结合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从“人”到“仙”转变的形象,表达了李白对于政治仕途的渴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明代戏曲、小说《庄子》接受的具体情况,认为明代戏曲、小说中的《庄子》接受呈现出文人性和世俗性两个特点,分别体现了对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世俗性表现为对《庄子》典故的选择、改编和世俗化庄子形象的塑造.文人化表现为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作目的的个体化回归、本然庄子的艺术再现和文人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5.
小与大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大小之辨"的问题。庄子在他的天才篇章《逍遥游》中说,斑鸠、(安鸟)雀一类的小鸟认为自己飞离地面一两尺便足矣,甚至肆意嘲笑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小雀儿与大鹏应该有小大之别了,但庄子还是认为,就算大鹏一举九万里,也是"风在下矣",即有所待,不能无拘无束,不能自由自在,这就等同了小与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容易产生主观判断,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判断事物,难免片面,体现了思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孙敏 《文教资料》2013,(29):20-22
《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恩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7.
是"仙风道骨"不是"仙峰道谷"有文说:"我们武派都是仙峰道谷。"错了,正确的应是"仙风道骨"。"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出自唐朝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词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入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是"囿于"不是"宥于"  相似文献   

18.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李太白贬夜郎》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李白为主角的戏曲文本。与史实中李白的原型相比,《贬夜郎》对李白形象的整合体现了理想化和仙化的嬗变倾向,折射出后代文人士人的心理期待和理想追求,预示了明清戏曲李白形象的大体格局,在同类题材的戏曲文体中具有开山之功的原典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