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小华 《辅导员》2014,(8):39-41
“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与痴迷的字眼啊!但你知道吗?这美丽之花,已开遍我们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角落,开进每一个孩子和老师的心中,“做美的人,做美的事”已成为我们师生生活与行动的准则。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又是如何做到让美无处不在呢?  相似文献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老师职责的界定。我们该怎样做老师?该做怎样的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老师,从老师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相信也只有在完成了这两个角色的互换后才能明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竟是如此微妙,教与学的关系总是在交融互动中显露真意。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近日,全市举行了阅读教学探讨活动,《安塞腰鼓》《落叶之美》《三峡之秋》等几节阅读课异彩纷呈,光与影的变幻,声与色的组合,动与静的协调,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回顾课堂,反思教学,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问一问: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老师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英语老师从自身做起。一、做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要让学生们感觉到你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以此来感染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都看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吧。这本书中写道:"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  相似文献   

5.
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课文里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过程。如何去发现美?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的  相似文献   

6.
陈晨 《语文天地》2008,(11):42-43
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课文里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过程。如何去发现美?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已习惯地认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这种理解,在语文学科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用组织与指导这一思想来控制学生。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老师都有相同的烦恼,那就是一个字——累。这让我想起了《人民教育》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不光可以解放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怎样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一、课堂教学中的"懒"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被动。我们何不偷偷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能想的让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呢?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  相似文献   

10.
一、目标:语言精神形神融合阅读教学既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技能的形成源于语文的工具特质,生命的对话彰显语文的人文关怀,两者理应统一。阅读教学怎样既关注学生语言发展,又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给我们诸多启示。1.在语言积累中诱发深度思考在学生反复吟读课文之后,孙老师安排了一道填空题,学生踊跃发言:"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老师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本应是最有魅力的语文课,长期以来却不受学生欢迎.更有甚者,近年来有人声称:"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职高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呢?我们又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是每一个职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崔:散文如何教?这是个大问题.但我以为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不久前,一位专家在广州一个主题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研讨会上说了这么一段颇发人深思的话:我们现在一些老师是用较坏的语言解释较好的语言,学生学到的是较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孩子们发现汉字之美、品出"方块字"之美呢?通过从观察汉字的角度,引导孩子们寻找汉字之美、叙说字形之美,让孩子做一个发现美的使者,欣赏美的智者,这也是激发学生识字、写字兴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学习之美,正如东坡先生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能激发隐匿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放歌。一、理清思路,欣赏构思美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  相似文献   

15.
对"许"与"不许"的思考--谈谈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为和某校的老师们研究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我们"监听"了一个学生的咨询.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我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想做的,老师、家长却不让我们做,而我们不想做的,老师、家长却非要我们做不可呢?  相似文献   

16.
<正>人们已经习惯了给人民教师一个光荣的定义,那就是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样的观念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在新时代迈着新课改的步伐前进着,在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理念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全心投入,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主角,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发展。可在实际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又总是感  相似文献   

17.
讲课的语音速度,与学生做笔记的速度,是有误差的.究竟误差有多大?我们曾做过这样的测试:由一位语速适中的教师讲授《菜园小记》,并即进行录音,同时,对学生在该堂课所作的听课笔记作了抽检.得出的有关数据是:老师讲课--语音速度平均每分钟为八十五至九十五字左右.学生笔记--记录速度平均每分钟为四十字左右.以每分钟差距为四十五字计算,若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做十五分钟笔记的话,误差就是六百七十五字.如此类推.在一周六节的语文课内,学生做笔记就会缺漏四千零无十字之多.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哩!难怪许多同学常常为做笔记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而苦恼.  相似文献   

18.
"让每节课都精彩。"这是化学特级教师徐伟念的名言。"精彩"二字怎样理解?是形式的新颖?是内容的深刻?是理念的先进?是教师教学技艺的高超?还是各种因素兼而有之?徐老师憨憨一笑:"我对精彩的理解就是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受益,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如此定位的"精彩",让徐老师在38年的中学化学教育之路上越走越精彩。构建一个精彩的课堂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发现新大陆;每一节课师生都带着好奇心,怀着期待感走进课堂。师生的智慧便在这探险与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徐伟念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他换了一种有理科味道的表达:"我把课堂既当作唤醒学生理智求知欲的地方,又当作学生持续探究欲的‘细胞’繁殖地。"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爱心,没有诚心,不自强不自立,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可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样,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这也正是现代教育家张伯苓所说的“学行合一”的问题。而有的老师为了追求班级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有的学生往往有了较高的成绩,却没了做人的素质。而在教学生做人方面郭老师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0.
分数虽然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但依然是一种重要依据,学生和家长都很在乎分数,我们何不因势利导,在分数上做点“文章”,使分数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我们为何不能让分数带着老师的慈爱之心、仁爱之怀、关爱之情走向学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