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国在经受轰轰烈烈大革命洗礼时,家庭也受到政治的冲击。在旧体制的家长制家庭中,父权和夫权十分强大,大革命使得父权处于崩溃的边缘,夫权受到巨大的冲击。大革命时期对父权和夫权的改造,是法国人民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2.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7):23-25
法国大革命中,父子之间、夫妻(男女)之间产生对峙的焦虑,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心理特征,父子之间的冲突,最终以子的胜利逐步结束,了结的是国家层面的王权以及家庭层面的父权,王权转化成父权潜入新秩序中的家庭内部,与苟延残存的父权相结合,转变为男权。  相似文献   

3.
本探讨了战国时期家庭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联系。在外部形态方面,战国时期个体小家庭在实际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宗族中独立的倾向也日益增强;在内部联系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稳定、有序,父权家长制已不仅在宗族内部、更重要的是在个体家庭内部得以实现。以上表现在家庭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是战国时期家庭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扬与消解反抗与回归--《简·爱》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以独特的叙事形式创造了一部完全自信的、充满挑战性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 ,她通过简·爱的个人言说、反家庭的叙述 ,让简·爱顽强地一路“反抗”、“否定”了父权社会给女性施加的压力。但是 ,由于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 ,女作家模仿传统的流行模式 ,将创作的艺术标准和社会作用内在化 ,以迎合父权社会的文化消费观念 ,所以简·爱的女性主义个性化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从理论上讲强调两性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充满挑战性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通过主人翁简·爱的个人言说、双重性格的体现、反家庭的叙述,让简·爱顽强地一路"反抗"、"否定"了父权社会给女性施加的压力,并且在"反抗"、"否定"父权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孤女"到"家庭女教师"到"自立的妻子"的角色转变,从而使两性平等、女性自我的确立成为可能。简·爱的女性主义个性化特点也在大胆言说和反叛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古巴比伦时期,女祭司阶层开始兴起。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特殊的妇女”。在家庭中她们摆脱了“父权”、“夫权”和“子权”的控制,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不能被丈夫随意抛弃,享有财产继承权,可以独立自由处理家庭中的不动产。女祭司具有的宗教职能、高贵出身及具有的丰厚嫁妆是其在家庭中享有极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第一环境,尤其对青年大学生早期心理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对青年工作资料的整理及个案分析,说明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自信程度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否定型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所表现出的自信个性心理特征的大相径庭,为广大青年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索和理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家庭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又能体现家庭法规范的基本精神,它贯穿家庭法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以家庭法为主导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英国家庭法实现了从父权至上到儿童权益最大化、由夫妻一体主义到夫妻别体主义、由永不离异到破裂主义离婚原则,并始终坚持了一夫一妻制原则。从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英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9.
李红 《现代语文》2007,(1):76-77
田小娥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抗,其实质是在追寻一种传统的正常的家庭,她对父权的背叛只是为了改变妾的地位,达到妻的理想境地。求而不得,她不得不以性为交换筹码换取生存。她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沦落,导致了她的反抗注定以悲剧谢幕。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了家庭关系中父权对个体的压制,开始从父权的危害、父权产生的根源、孝的本质等角度对父权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耶利内克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表现女权主义、抨击反犹主义和当今政治为主题。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是她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作者试图通过一名女钢琴师在母女关系、男女关系上的种种不合常规的事件,来表达对男权世界的不满和自己对这个世界无可奈何的愤怒。文章主要从女主人公的母亲和爱情来分析作家表现女性受到男权社会压制的状况,并以此来达到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相似文献   

13.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描绘人物的生活命运。其没落表征 ,一是“无父文本”的家庭成员结构 ,二是“丑恶父亲”的形象定位 ,归结为“父权”溃败的封建宗法制度破灭。但是 ,生活在旧式家族的人们 ,仍然难以冲决封建宗法制度的精神网络。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在精神上严重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凯特·肖邦的《觉醒》中的女主角埃德娜·蒙特利尔本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 ,后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走上一条违背传统妇道的离经叛道之路。其实 ,她的觉醒过程只不过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作者试图通过埃德娜的例子揭示出处于传统的男权社会的女性的困苦与挣扎。  相似文献   

16.
关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一般认为是由于刘兰芝具有崇尚自由的思想 ,冲击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得罪了阿婆 ,因此他俩的婚姻悲剧就产生了。然而对《孔雀东南飞》进行多方考证 ,如刘兰芝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 ,就会发现这一观点不能成立 ,而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近现代以来我国“乡土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认为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宗法制度、家族作为乡土教育的根不复存在,社会的有效治理使得人口繁衍、生存竞争不再过多地依赖故乡和家族的力量,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地域概念,乡土教育在当代的“式微”具有必然性。提出淡化“故乡”的教育意蕴,重构个体和“家庭”“家族”的良性互动,重新审视“家庭”“家族”和现代教育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建构大“乡土教育”,从而完成当代乡土教育在概念和意义上转换。  相似文献   

18.
湘南宗族性村落的面子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儿子、给儿子建房子以及为儿子娶媳妇,是主导湘南宗族性村落社会生活和其他各个层面的中心面子,其他的面子因它而获得意义和价值。对中心面子的竞争与维护不仅是为了个人、家庭乃至家族当下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宗族性村落人们的“历史感”与“当地感”,它要回应的是整个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历史和未来,一个成年男子及其家庭一生都在为着这个三位一体的面子观而折腾。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细读海尔曼的《小狐狸》,发现家庭中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对其施加父权压迫。父辈的财产传男不传女,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决定权。父权社会不给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将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中,造成了女性对家庭中的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通过分析《小狐狸》中三位女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由于父权价值观,三位女性均受到压迫和束缚,尽管个人的反应不同,但都变成父权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one US high school teacher's attempt to become a coach by enacting what I call ‘a pedagogy of negation’. For this teacher, the challenge of becoming a coach is nested within a wider agenda of social and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That agenda is symbolized first in words as she constructs ‘a language of coaching’ to inform her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and content as well her conception of herself as a teacher. Second, talk is transformed into pedagogical action through, as described by Driver, the ‘playful work’ of ritualized negation. I argue that the phenomenon of negation is a logical sense-making strategy for teachers attempting to realise transformed pedagogical identities. Negation also reveals a range of uncertainties involved in enacting the practice of coaching. As this case reveals, the pedagogy of negation is constructed as a corrective to restrictive and oppressive forms of schooling. It serves as a mechanism for ‘becoming’ a different, presumably better, kind of teacher. And though the results are mixed, this portrait of practice in the midst of change illuminates the complex and reciprocal links between identity and practice entailed in becoming a c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