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西人权观存在巨大差异,其阶级性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侧重点不同。西方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而中国坚持"主权高于人权"。中西方人权观念差异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历史、社会和阶级的原因,还有客观现实原因。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且影响到中西方关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贡佳  耿非非  周瑾 《考试周刊》2014,(97):21-21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材料、外形、来源和类别方面都有区别。文章主要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解释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饮食方式、规范、餐具等方面的不同,并且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加深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48):21-22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人民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中西方人交往中,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中西方人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导致各自价值观不同。中国人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对个人利益看得较轻;而西方人受革命运动的影响,更加看重自由、人权及个的利益。本文对中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差异、目标的差异及价值观实现的差异进行了描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的幸福感之间存在差异。笔者通过解读中西方不同流派的幸福观,比较中西方幸福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从文化价值观视角阐释中西方的幸福感差异,总结中西方在幸福感比较研究中的现状,对幸福感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朝容 《海外英语》2011,(13):268-269
由于世界上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文风俗的不同,导致了饮食理念和饮食习俗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差异。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为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学习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的商务社交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该文拟就中西方商务活动中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介绍,旨在通过学习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培养商务英语专业高职学生跨文化商务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考察流贯西方文学中的“弑父”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缺失,揭示了东西方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伦理文化的差异,西方所处的子文化体系与中国所处的父文化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杨海霞 《考试周刊》2009,(20):45-45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差异又造成了语言的差异。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使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中西方婚礼风俗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中的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9.
分析比较中西方双语教育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源于西方教育界,在如何界定什么是双语教育上,我国和西方教育界采用了不同的定义。在为什么要实行双语教育的问题上,中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在西方则大多数情况是为了使母语不是本国语的移民融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同。教学资源和目的等一系列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双语教学上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中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不同导致中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但事实上,方法论的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将西方审美深入探究,西方审美体现出审美"人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美学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掌握西方美学中所体现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日常话语新方式说到汉语言共时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革牵动语言的变革 ,人们的日常话语方式发生变化 ,一批新词语充实到现代汉语中来。这些新的语式 ,将诸多稳定的词语解构重组 ,改变词素的原始意义 ,形成新的词义 ,成为新时代新人类的汉语表达形式 ,由此向汉语言提出了共时性发展的理论问题。新的汉语话语形式 ,在共时发展中应从汉语言文字的资质出发 ,注重个性和内涵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卜崇妮 《海外英语》2012,(7):185-186
Pun is a usual figure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Pun,as a common rhetoric,can enrich language expressions,enforce the effect of language.In everyday life,in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 works is widely used.Pu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much in common in the formation,ways of expressions,functions.However,as languages and culture differ,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uns is considered most challenging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This thesis tries to talk about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uns.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和“活化石”,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性的部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英汉习语在表达和内涵上也呈现出同质性和异质性。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分析对克服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而对构建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汉民族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或内容的思维角度可能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上会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中西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而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文章从语言心理深层的角度,对英汉思维模式与语言形式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影响英汉语表达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15.
意味着词语在表层基本意义之外所隐含的可察觉而又难以诠释的意思,它成为词语极具文化意义的层面。本文从生命情感投射、内在情绪外化及时代熏染三方面对其进行探索,意在认识文化与语言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新词语有着自身的许多特色。文章在“沪上校园新词语”语料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构成、来源和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字词语。数字词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的民族形成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这些数字词语由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和认知思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郭莹莹 《海外英语》2012,(15):277-280
Greetings and leave-takings as part of conversational routines vary from language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culture.In Chinese and English,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expressions reflect their particular cultures respectively.This paper has an analysis of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between acquaintances or friends in informal social context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rough comparison of greeting and leave-taking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greetings and leave-takings in both languages.  相似文献   

19.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  相似文献   

20.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第二人称代词是其中的一种。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荼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在对称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传承“优胜劣汰”及语言内部发展等原因,从古到今,用来表达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数目呈递减趋势,最后定位于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