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这是元人赵孟烦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评价。一提到陶渊明,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眼前就会浮现出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自晋代颜延之《陶征士诔》称渊明为“南岳之幽居者”、南朝钟蝾在《诗品》中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以来,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2.
郭芳芳 《大观周刊》2012,(37):338-338
笔者日前在为学生教授陶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作总结时,告诉学生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的诗文成为了诗意的中国文人心灵的慰藉。就在下课之际.  相似文献   

3.
刘舸 《兰台世界》2007,(5S):61-61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凡读过此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其高深的学造诣与思想境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反映了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梦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郑尧矾 《大观周刊》2011,(44):166-166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文人,他诗歌中的隐逸思想成为后世文人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源自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与逃避,源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哲学,一直为后人所歌颂。陶渊明生于落魄的官宦家庭,身处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朽、战争不断的东晋,“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和当时崇尚道教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共同推动了其隐逸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开创了田园诗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为了弘扬、传承和发展陶渊明思想文化,笔者探讨了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与原则,并从数据收集与选取、库结构搭建、纸质文献数字化、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网络实现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实现一个完备的陶渊明文化研究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把“诗”字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气势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凝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颢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  相似文献   

8.
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真正的、理想性的生活永远指向“别处”,一个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之所。在厌倦了无尽的战乱、屠杀和诡谲的政治之后,在抛弃了人间的荣华、名利之后,他们选择了隐,他们的心飞向岩穴与草泽,栖息在青青的山林。六朝隐士是六朝士阶层中独特的一类,而他们的生活意趣却是那个时代的士共同向往的(参见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载《中古文学史论集》)。首先,他们的生活是适意的。所谓适意,既是体人生之趣,挣脱陶渊明所说的“尘网”(《归园田居》其一),做到“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四);又…  相似文献   

9.
一、“谋杀”诗人刚刚在散文集里读到一篇回顾美满婚姻的妙文,是台湾名诗人痖弦先生和夫人桥桥合写的。痖弦早年写出气象万千的长诗《深渊》,和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短诗,在台湾新诗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中年以后,痖弦先生搁下了诗笔,成为诗坛一大憾事。其因由,在本文中,他引了巴尔札克的名言:“幸福杀害一切诗人。”并以“被害者”自命。就是说,作为诗人,他是被幸福的婚姻“谋杀”了。虽然他受宠若惊地声言:“没有任何的辞章能与生活甚至生命的本身相抗衡;有时候,‘过’一首诗比‘写’一首诗更美丽!”这般自慰自解,诚然圆通。另一个现成的例子,是“童话诗人”顾城,他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曾经很享了阵子“齐人之福”,却困在三角里头出不来,终于精神崩溃,拿斧头杀掉妻子,然后上吊。只是,如果诗人和幸福,永远不能并存,此说若成定理,于诗人于诗,都糟透了。诗人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和他的诗赋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周振甫著作别集"一共有七种,其中《陶渊明和他的诗赋》一种为首次正式出版。此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期,分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评价与时代关系以及作品自身的特色三大部分。同时又在其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陶渊明归耕后的生活,具体描述他在上京的生活、在南村的交游以及他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二是突出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所抱的态度和他在晋宋易代之际所发的感慨。这两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组编出版的“全民阅读书香文丛”,日前问世了第二辑。依次是《纸短话长》《故纸求真》《山思海韵》《约会书本》《师堂丛录》《墨香书影》六种,每册在12万字左右,有的关注现实人文,有的迷恋故纸堆,有的醉心书林,有的学海求索……但都在纯然地享受阅读,质朴地打理文字,真诚地抒发见解。清雅的书名及以花草禽鸟为基本构图的封面设计,不免唤起晋代隐逸文人陶渊明那番“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诗)的田野幽思和书斋真趣。对于生活在当下信息喧嚣时代的读者来说,“何以解躁?惟有读书。”开卷“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不失为排解浮躁情绪、重拾宁静心境、寄托乡愁情怀的生活选项之一。特此编发以下这组先读者的随笔文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两首》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见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的陇籍诗人约九十五位,诗作达三千首。其人,有帝王宗室、朝臣布衣、僧人羽客,有李白这样的世界著名诗人,也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西鄙人”,其诗,朝政礼乐、僧道隐逸、边塞山水无所不包;更有像《敦煌廿咏》一类地域风物的歌吟。诗人们与故土的联系,一般说来,并末具体而鲜明地见诸载籍之中,事实上,九十五位诗人中,除赵彦昭、牛仙客、李适之、独孤钦、牛僧孺、牛希济、悟真、翟奉达等人在陇土为官、从军、传教的生活史有明确记载外,绝大多数只保留了陇右的籍贯,个别诗人如李益是否在故乡生活过,研…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凡读过此文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其高深的文学造诣与思想境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反映了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梦想.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15.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6.
功夫在画外     
宋代大诗人陆游教导他儿子如何学做诗时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17.
《心情互联网》是赵广宁的第一本诗集,是爱情诗。他才三十出头。读他的诗,可感悟出其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广宁虽然是学经济管理的,如今干的是经济编辑的行当,却爱诗。在他的诗中多次用“醉”字。可以说,于诗“偏偏我醉”,他“醉”心于诗。从1984年开始发表诗,十多年来,对诗有“永恒的爱”,不停地写,像“是一只黑色的蝴蝶—…·不停地张合”,“音乐里飘着缕缕柔情”,将这柔情溶于诗中,结成了这个集了。125首诗,是情的凝结。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情诗是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歌中,爱情…  相似文献   

18.
公元365年,在江西庐山山麓下,诞生了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这个男婴的第一声啼哭与其他孩子并无两样,然而,又有谁能料到,正是这个平常的男孩,日后为生他养他的这方水土带来了一些不平常的东西。他平淡的一生竟然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典范,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你要了解中国文人,绕不开他;你要了解中国文化,离不开他。诗人的英名光照千古,但诗人的生平却全无荣耀可言。陶渊明虽然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因军功官至大司马,权重一时,但由于出身微寒,仍为门阀士族不齿,讥为“小人”、“溪狗”。陶渊明的祖父和…  相似文献   

1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20.
认识江堤是十数年前的事了,那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介书生。作为新乡土诗派的代表,他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屡有新作。几年后,他突然“人间蒸发”了,原来是隐居于一座山间庭院,过着陶渊明那样的纯粹生活,“离文化很近,离世俗很远”,诗人的痴气一发真是了不得。这座山间庭院便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号称“天下第一书院”、“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活动的重镇它一直是南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