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关于乙醛银镜反应实验有相同的叙述:“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加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但在实际实验中。试管壁并没有光亮的银镜出现。为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行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的分组实验《分子运动》中 ,有这样一个实验 :氨分子的扩散。该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的缺点主要有 :一是实验时间过长 ;二是操作不易 ,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后 ,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 ,易造成过多氨水流入试管中 ,与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接触 ,有碍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是氨水有挥发性 ,氨气对人体有危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现改进如下 ,如装置图所示 :操作步骤 :1 用滴管吸取浓氨水 ,滴在一条长 8cm、宽 1cm左右的滤纸上 ,每隔 ( 1 5~ 2 )cm处滴一小滴酚酞试液。滴好后把纸条一端用胶带固定在玻璃片中间。2 在集气…  相似文献   

3.
实验步骤: ①先取10×150mm的试管一只,注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1滴。 ②然后加入4%的硝酸银溶液3滴。此时立即有棕黑色沉淀出现。 ③加入4%的氨水1滴。不断摇动试管使沉淀消失。若经摇动后,还有极少数的沉淀存在,则不影响其实验效果。 ④加入乙醛1滴。乙醛必须滴在试管内壁上,并立即用拇指盖着试管口,让乙醛慢慢地往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分组实验五有这样一个实验:向盛有少量NaI溶液(本实验我们用KI代替NaI,以下论述KI)的试管中滴加2~3滴氯水,然后再滴加少量淀粉溶液。结果溶液不呈现蓝色,而看到的是紫黑色或棕黑色。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了对这个实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系列(乙醛、葡萄糖、蔗糖水解产物)银镜反应实验是中(学)师化学重要的有机实验。然而,按传统操作方法,其过程比较复杂,并且银镜出现速率慢,效果也不好.更有甚之,无银镜生成.笔者根据其反应机理和计算结果对该系列实验改进如下:一、试剂浓度(见下页表)二、实验方法与效果1.乙醛银镜反应实验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0.5毫升0.27mol·L-1硝酸银溶液,边摇动试管边滴入0.7mol·L-1氨水直到沉淀恰好溶解,然后,滴加2~3滴体积比为1:1的乙醛/乙醇溶液和1滴0.25mol·L-1氧氧化钠溶液,立即振荡试管再保持相对静止,常温下,…  相似文献   

6.
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氨的扩散实验是用于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实验,但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仪器设备不全,药品用量大,易造成空气污染,获知面不广。为弥补以上不足,笔者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1实验用品100mL烧杯1只、15mm×150mm试管5支、带橡皮塞的导管2根、10mL量筒1只、胶头滴管1支、酚酞溶液、浓氨水、蒸馏水20mL。 b.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c.在A,B试管内分别倒入5mL烧杯中的酚…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酶的高效性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是取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3%的过氧化氢,再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然后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情况和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情况。在本实验中存在几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一是滴加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的时候是分步滴加的,不利于学生同时比较气泡产生的情况;二是带火星木条也是先后插入两支试管,即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也没有同步进行比较,虽然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但没有实现同步实验和比较总是让实验显得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9.
银镜反应是中师《化学》有机部分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可作如下改进: 1.在配制银氨溶液之前,先将2%的氨水试剂瓶中加入4~5滴5%的NaOH溶液。 2.在盛有2~3m12%的AgNO_3溶液(现配且不能有颗粒)的试管中,逐渐滴入试剂瓶中2%的氨水,产生黄褐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到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相似文献   

10.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6页“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采用了浓氨水和无色酚酞试液2种试剂。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1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图1),观察现象。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氨臭味,实验中虽然使用到的浓氨水不多,但往往还是弄得教室里臭味四溢,且该实验基本上只能作为演示实验,很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该实验采用试管和气球装药品,实验时需用手将气球中的固体药品倒人试管,这种设计存在两大弊病:一是气球中的药品不易倒干净;二是两个实验不易同种操作。可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2.
装置如下 在试管中加入0.3M氨水20毫升和2~3滴酚酞,在烧杯内加入30毫升水和2~3滴酚酞指示剂。,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试管,可明显观察到试管内溶液颜色逐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一册(必修)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是探究酶高效性的重要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2mL30%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滴加两滴20%的肝脏研磨液,在2号试管中滴入等量的3.5%氯化铁溶液做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时放出氧气的多少和反应速度的快慢,来比较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氯化铁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实验看似简单,操作花费的时间也较短,但要做好却不容易。笔者针对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验证酶的高效性"是高中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其方法是取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3%的过氧化氢,再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然后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情况和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情况。在本实验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滴加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是分步滴加的,难以保证实验同步进行,不利于学生同时比较气泡产生的情况;二是用敞口试管作反应器,产生的气体易从试管中逸出,从而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制作了新的实验装置,通过液体的升降能直观地对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2页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10ml量筒取2mlNaOH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该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二、实验步骤 1.在洗气瓶中加入20毫升无水乙醇;在反应管中填入少许铜屑于中部;取二支试管,其中一支先加入2毫升1%硝酸银溶液再滴加2M氨水至生成的沉淀又消失为止,形成银氨溶液另一支试管加入6毫升石蕊试液放于试管架上备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演示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作用,这里只谈一下针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演示实验设计和实施的一些想法,以期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与物理教学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蒸发》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的3个因素有更深的理解,可进行如下演示:用滴管在两块金属板上各滴一滴酒精,先后采用加热、摊涂、扇风3种方式使其中一滴比另外一滴先蒸发掉,既简单易行,又说明问题。 二、《大气压强》一节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进行如下演示:取一大一小两支试管,使小试管外径略小于大试管内径,将一块红布置于小试管内便于观察现象。将大试…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必修)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通过向盛Na2O2粉末的试管中滴加水。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木条复燃,表明生成了O2。再通过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Na2O2粉末,用胶头滴管向棉花上滴2—3滴水,观察棉花着火的现象,验证反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9.
新编初中化学课本《空气》一节中,采用钟罩、水槽等仪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认为该法有诸多缺点:①钟罩和水槽体积大,用水量太多,带到课堂做实验不方便.②红磷在钟罩内刚开始燃烧时,由于空气受热急速膨胀,有些空气从钟罩下部外溢,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多误差.③实验全过程需6—8分钟太费时间.笔者设计了一种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比的新方法,如图.图1图2图3  一、装置准备:取一支18×180mm试管,在外壁上扎四道细铁丝(或细铜丝);把试管纵向分成五等分.在单孔橡胶塞上插入一根短玻璃导管,露…  相似文献   

20.
山东科技版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一第75页,有“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加热试管后不久,药品上方的内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还有白烟充满着试管,看不出氯化铵固体分解和化合的明显过程,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这是氯化铵固体的“升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