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政府在面对近代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之下,特别需要造船业、枪炮制造业、采矿业及外交界的人才。而这些科技与外交人才,只有走出国门,向拥有进步科技的"泰西"(泛指西方各国)亲身学习才能学成。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是近代史上第一位与西方列强正面交锋的中国官员,林则徐在外交活动中,充分意识到翻译活动的重要性,并且组建了最早的外事翻译班底,从事外事翻译,此外林则徐的翻译班底对于传播西方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徐建寅(1845—1901),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他一生翻译了众多作品,在西方科技专著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关于天文、物理、化学等西方著作及考察西方工业技术后写成的《欧游杂录》等,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许多具有先进思想及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了师夷长技,特别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杨丽沙 《兰台世界》2012,(28):69-70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政治背景.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狂轰滥炸之下,清政府封闭的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同西方入侵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一步一步加深.这时,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闻通 《新闻传播》2014,(1):122+124
<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海国图志》,被认为是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我们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便出自于此,其最初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增强国力,以抑制西方列强的侵略。撇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现在的图书出版工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引进出版国外优秀的图书来服务于我国图书市场发展需求,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这便是我们引进出版外版图书的宗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舒高第是清政府的官方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最为著名的科技翻译家。本文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基线,探析了舒高第在西方科技翻译方面的成就,指出了他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了适应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而建立的,本文基于总理衙门建立和英语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相关背景,对其传播方式及影响等方面作了简单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大批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强国富民之策。李善兰在他们当中堪称近代中国科技先驱。他以科技为先导探索西学之路,并在此过程中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向国人系统介绍了西方先进成就,大开了国人眼界。  相似文献   

10.
张美平 《兰台世界》2016,(16):93-95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最早的新式外国语学堂,在其存续期间,在总教习丁韪良的领导下,开始了西学翻译运动,共翻译了三十余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京师同文馆开展西学翻译系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即基于现实、列强的考虑,课程教学、开启民智以及传播宗教等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清朝的历史自此进入晚清时期。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助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西方的传教士像鸦片一样涌入中国。为了传教以及文化入侵的需要,西方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12.
李栋辉 《编辑之友》2011,(2):115-118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转折的时代,其历史包括晚清(1840—1911)和民国(1912—1949)两个阶段。晚清时期是引进西方文化的阶段;民国以后,则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植根与发展的阶段。晚清出版业的变革与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打击和文化侵略息息相关,其中伴随着诸种复杂的斗争与冲突,如国内外政治军事斗争,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斗争。正是在冲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逐渐开放通商口岸,海外贸易随之快速增长。掌握英语是开展海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本文结合晚清海外贸易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我国第一轮英语学习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本土报刊起步较晚,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报刊业逐步沦为文化渗透的舆论宣传工具。东北报刊业笼罩在日俄侵略的恐怖阴影下,但所载内容传递新闻时事,以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吸引大量读者,开阔民众视野,普及先进文化观念,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面对西方列强,清政府中的开明人士反对顽固守旧派把一切西学都看成“奇技淫巧”,而认为应当注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通过设立各类西语教育学堂,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武力逼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很多传教士作为翻译人员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语言的优势,在翻译文本中做手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派驻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派公使驻京,清政府也成立了主管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郭嵩焘为驻英大臣,开始向各国派驻使节,并先后在新加坡、横滨、大阪、檀香山、古巴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领事馆。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巴拿马总统向清政府递交国书,提出设立驻华总领事府。清政府在允许巴拿马设立驻华总领事的同时,并未立刻派驻巴拿马总领事。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十六日,为了保护在巴拿马的华工,清政府才任命欧阳庚为驻巴拿马国总领事官。次年四月初一日,驻巴拿马总领事馆正式设立。通过梳理清朝档案,可以廓清清政府设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缘由和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方列强,清政府中的开明人士反对顽固守旧派把一切西学都看成“奇技淫巧”,而认为应当注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通过设立各类西语教育学堂,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知识,促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19.
王爱 《兰台世界》2013,(10):61-62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武力逼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很多传教士作为翻译人员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语言的优势,在翻译文本中做手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倚仗坚船利炮来到东方,在侵略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器物、科技、制度乃至某些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对侵略的愤恨与对先进事物的向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矛盾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