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论监督难,地方报纸的舆论监督更难。首先,地方报纸缺少中央媒体的权威性,某些被批评者要么对批评置若罔闻,对你不理不睬;要么对批评暴跳如雷,甚至找上门胡搅蛮缠,威胁恐吓。其次,地方报纸由于覆盖的地域有限,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在外面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的记者还未回到编辑部,各种说情电话已纷至沓来,导致报道胎死腹中。因而,从总体上讲,越是基层的报纸,舆论监督的环境就越不宽松,舆论监督的作用就越难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好批评的武器,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是党报记者的光荣职责。学习十五大的精神,联系自己当驻地记者时采写批评报道的感受,就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批评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一)党...  相似文献   

4.
批评报道难,舆论监督难,这是所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传媒和记者的共同体味。 一是采访关。搞新闻批评,遭冷面孔,坐冷板凳。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三缄其口,当地领导“无可奉告”。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团体利益掩护,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记者采访起来千难万难。许多时候都是精疲力竭,无功而返。甚至一个简单的事件,记者也必须得花比平常采访多几倍的气力。至于在采访中记者受恐吓,被洗劫,挨打骂,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7.
批评报道难,驻地记者搞批评报道更难!但批评报道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回忆7年前,我们安阳市记者站有意识地在批评报道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由于路子对头,方法得当,批评报道见报后,不仅社会效果极佳,而且记者也安然无恙.1987年4月间,安阳市公共汽车公司与安阳县交通管理部门,因征收养路费问题发生争执,最后发展到你扣车、我堵车的僵持局面,城乡部分地段的客运交通一度陷入瘫痪.一位副市长出面解决,着重批评了安阳县.接着安阳市地方主要新闻单位按领导意图作了报道.副市长的批评,新闻舆论的“一边倒”,并没有使事态平息,反而使矛盾在某些方面更加激化.一时间,安阳城乡街谈巷议,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近期,笔者发现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谈到舆论监督,新闻界许多人都认为"难"。当前,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记者工作难。  相似文献   

11.
于川梓 《中国记者》2023,(11):52-53
<正>说起舆论监督,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批评”,经历了各种事件,了解了各行各业的问题,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采制了各式各样的报道,我才逐渐明白,舆论监督是“批评”,但绝不仅仅是“批评”这么简单。给每一方说话的机会在我看来,舆论监督报道是在共情与抽离中寻找一个“中间点”。共情,是一个记者与事件当事人,  相似文献   

12.
欣闻珠海市作出规定,对批评报道“免检”。规定云,批评报道刊播前,任何被批评对象不得要求审稿;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的新闻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反映,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身为报人,对批评报道在珠海获“解放”振臂欢呼! 批评和自我枇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勇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我党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有效运用可以收到免费疗疾、治病救人的奇效。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诚恳欢迎舆论监督是党风正的表现。但是,目前批评报道处境不容乐观,叫做“上边放,下边望。中间一道顶  相似文献   

13.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4.
李鹏 《视听界》2001,(4):56-56
批评报道节目的始作俑者在中国可能算得上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此后,各地方台也纷纷开办了类似的节目,为普通百姓创建了一个对政府部门实施舆论监督的阵地。与此同时,干扰节目的一些人为性因素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地方发生了批评报道节目的记者遭受打击报复的事件。而且这种恶性的苗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那么,批评报道应该遵循一些什么样的规律才能够既揭露事件的真相,打击社会丑陋面目,又最大程度地保护记者的自身安全呢?  相似文献   

15.
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十分艰难,它不仅要面对来自被批评单位或个人方面的阻力,有时还要冒“后院失火”的风险。一旦发生“后院失火”,让记者措手不及,轻者遭到非议,重者引发新闻官司,甚至被推上被告席。  相似文献   

16.
开展舆论监督,是张扬社会良知的需要,是树立媒体威信的需要,它既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也是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拿起“批评”这个武器。驻站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怎样开展批评报道?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批评报道不能过多过滥。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力求“少而精”,力求“帮  相似文献   

17.
角色的定位取决于对主客观条件的审视作为人民日报驻地方记者,平时扮演着“耳目和喉舌”的角色,即把本报的宗旨转化为一种审视的目光,关注驻地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具有宏观价值、全局意义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以正面报道、批评报道这样的“常规武器”,力求“以地方之矢射全局之的”。驻地记者平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没有主角、配角之分。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疫情的发生,使驻地记者的客观条件随之发生了变化。抗击非典斗争的主战场在京粤津晋冀等省市区,这种客观形势把身处该地区的记者推上了本报抗非典报道的主角地位…  相似文献   

18.
就新闻单位来讲,对于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是在实施舆论监督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舆论监督,难!那么,难在哪里呢?难在地方长官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但也不完全等同于批评报道。既是监督,肯定说的不是奉承话。应当说,有些领导干部比较平庸,愿意听好话,不愿意听问题。可以肯定,在这样的长官手下,舆论监督,难!还有一种类型的长官,一见阴暗面就觉得否认了整个工作,否定了全部的成绩。任何地方,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  相似文献   

19.
张循刚 《传媒》2003,(1):38-38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报道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 一、选准监督题材。确定监督对象,是编辑、记者常常碰到的头一个难题。这个难题,难就难在既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又要考虑其有无典型性,更要考虑报道后的  相似文献   

20.
许哲平 《新闻实践》2001,(12):49-50
新闻媒体要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方法、策略、尺度十分重要。 (一) 有关资料表明,自1987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有2000多起。从事批评报道的记者、编辑顾虑重重。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的压力和阻力,也有新闻界自身的问题,包括方法问题,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舆论监督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不奇怪。从当前来看,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的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难题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