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生化理论自从出现之后,对文学翻译研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审美的异域性以及杂合性会给审美接收者带来一种十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赋予文学翻译陌生化的特征。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通过对陌生化的应用,能够十分有效地避免将翻译的文章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的或者说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言文本的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的保留,这样能够实现异域化,也会使翻译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的接收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断有新的发现,进而十分有效地延长审美接收者对于文本的关注的时间以及感受的难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审美接收者审美的快感。基于此,针对陌生化、陌生化效果以及其在文学审美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原是一个文学术语,后被逐渐应用到翻译领域,演变出了陌生化翻译技巧。陌生化翻译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过度归化,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言异质性,使审美变得困难。文学翻译可以通过陌生化手段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文以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段的使用及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处理以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愉悦.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概念出自形式主义文论,文学性体现在作家精心运用的陌生化手法上,它强调是作品的形式方面.我们分析的陌生化手法指的是那些作者有意识创造的、能给阅读过程制造难度从而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审美享受的语言手段,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需要译者运用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俄罗斯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移用于文学翻译的问题在文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问题及陌生化的程度问题是本文主要观点所在."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可以共享的.适当的陌生化产生的距离是美的,但细部的背离应在整体的把握之中.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体现文学作品文学性的重要手段。翻译文学作品需再现其文学性,因此对陌生化翻译的研究对文学翻译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知网论文资源为研究基础,对目前国内对陌生化及陌生化翻译进行的研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对陌生化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对对陌生化翻译的研究相对不足,更鲜有人从文学翻译和自译角度研究陌生化再现。为了不丢失原文的文学性,文学翻译应给予陌生化再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小说《长恨歌》英译本的良好传播效果,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以陌生化艺术手法展现原作的异质化文化背景。本文以《长恨歌》中俗语的翻译策略为例,讨论了在陌生化视角下丰富译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以及译本的语言融合之美。  相似文献   

8.
车玉琴 《考试周刊》2008,(19):209-210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0.
宗文 《海外英语》2012,(8):175-176
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审美诉求的文学话语,俄国形式主义者为其标举了陌生化理论,但陌生化并非文学话语的唯一元素,陌生化必须以熟悉化为背景,熟悉化规范着陌生化,陌生化又丰富了熟悉化,文学话语的生命之树就是在陌生化与熟悉化这两种维度中繁衍更新。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13.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可洛夫斯基最先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属于诗学范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奇特,指作家、诗人创作手腕的新奇,使所表现的主题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陌生化"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近年来,一些翻译学者将此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论文通过追溯陌生化的来源,分析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的实现,探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比研究陌生化在中西方翻译文本中的运用,旨在更好地保持原文与译文整体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文学性。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刻板反映,它趋向于使现实陌生化,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习惯性接受方式打破,使之成为新颖的客体。文学作品中包含的陌生化元素很多,主要有语言、叙事、视角转化和选材取境。对于我国的文学翻译来说,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保留及翻译是一种新的境界。所以,对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识别与恰当处理对整个作品的成功翻译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杨琴  曾真 《现代语文》2007,(6):120-121
“陌生化”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陌生化”,应首先准确把握“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形式,然后根据三种情况处理“陌生化”。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最初是用以描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名词,指对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新奇内容的表达和接受的一种理论。陌生化翻译往往通过人为地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推动主体从新的角度"感受"译作,从而强化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现和表达。就翻译过程中对"陌生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常见误区加以澄清,并对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实践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庆辉 《教育探索》2007,(10):51-52
一、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等效问题 根据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效果对等.据此,以审美属性为基本属性的文学文本的翻译就必须紧紧围绕文本审美效果的传达来进行.一般的文本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而文学文本的基本目的却是审美.审美属性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文本的叙事和描述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文本阅读的综合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者针对日常语言使用的自动化倾向提出了"陌生化"的诗学主张,认为艺术的技巧在于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此来增强艺术体验的难度与时间长度。在形式主义者眼中,"陌生化"了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以"陌生化"诗学为指导,对传统文学翻译"重内容轻形式"的做法予以重新审视,以"陌生化"翻译"陌生化",在译文中忠实呈现原文的形式,使译文形神兼具,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接受美学视域下,阐述了语言艺术化的两个维度:语言"空白"和语言"陌生化",解析了它们在翻译中的意义.认为两个维度都能产生召唤性,让读者参与审美过程.通过翻译过程对语言"空白"的分析发现,译语文本会不可避免地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填充,但我们仍须努力避免这种现象.而语言"陌生化"意识要贯穿在具有艺术向度的语言翻译之中,是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的陌生化,即采取"异化"能产生召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