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阳周易文化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工作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安阳周易研究会作为保护单位,拟把周易文化分拆为若干具体化的子项目,分别进行申报。“文王演易传说”项目已经基本成熟,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2.
王利 《初中生之友》2010,(16):12-13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现在端午节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3.
关中影戏中的碗碗腔、老腔、弦板腔等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田野调查结果,关中影戏的演出种类有庙会戏、还愿戏、驱邪戏、平安戏、山神戏、祈雨戏、丧戏、寿戏、满月戏,等;演出程序有奠酒、本戏、捎戏,等。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讨、分析了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四驱"保障体系,促使湘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在世界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5.
河南焦作的武陟青龙宫庙会始于明代,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龙宫庙会具有祈福禳灾、娱神娱人和神秘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巴特 《中国教师》2008,(9):58-59
<正>2006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518项。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列入其中。史诗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特定  相似文献   

7.
清宫御用松花砚(以下简称"松花御砚")是我国唯一由帝王创制、宫廷制造、皇家御用的砚台.松花砚雕刻技艺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列入吉林省首批、辽宁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在松辽大地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泉州南音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从泉州南音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承价值,进而从学校教育、官方南音社团和民间南音社团三方面提出泉州南音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传唱已逾千年的天琴是骆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民族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品牌。2007年1月,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琴作为非遗艺人纯手工打造的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中外观众喜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金葵天琴艺术团2015年3月成立,以"传承民族艺术,弘扬天琴文  相似文献   

10.
徐双双 《红蜻蜓》2023,(11):30-35
<正>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安徽省有7项。  相似文献   

11.
郭永明 《考试》2014,(1):42-43
【时政背景】2013年12月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及名录制。自2006年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工作,彝族阿诗玛、烟盒舞、撮泰吉、传统婚俗、毕摩绘画等数十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至四批,申报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08,(9):51-52
自2008年起,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新增法定假日,放假3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既凝聚了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中秋节民俗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期特为海外学人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相似文献   

14.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袁媛 《华章》2012,(34)
河南板头曲又称“中州古曲”、“中州古调”,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今它却处于濒临无人承袭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板头曲现状分析对其传承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整有效地保护措施,以便于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泸溪县瓦乡苗族跳香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其泸溪县跳香祭仪反映了当下跳香祭仪音乐文化形态的现状。从音乐及表演上看,其唱词、唱腔、伴奏乐器和音乐表演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7.
潮州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州市大部分中、小学正在开展潮州民间音乐的传承活动.但现行从音乐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这三种传统途径的传承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河阳山歌作为张家港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于2012年以分支形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当前来看,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青一代对山歌的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山歌濒临消逝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对河阳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河阳山歌,分析其当前传承与发展困境,并就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楚剧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之一,其内容生活化、表现手法多样化,颇具包容性,充分地展现了鄂东地域的文化特色。自1926年以楚剧命名至今,有着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楚剧以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的鲜明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钟璇 《现代英语》2023,(16):107-110
外译湘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为湘西文化“走出去”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湘西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初步探讨湘西苗画文本外宣英译方法与策略的选择,试图弘扬湘西非遗文化,促进湘西苗画的国际传播与湘西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