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的难点在哪里?群众认为离他们太远;领导认为跟不上形势,深不下去,指导工作不力;记者、编辑则感到难度大,搞好不易。当然,这些年经济报道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些不足也逐步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得到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当前经济报道中的主要问题是:在宏观指导上力度不够,满足于零打碎敲,一些记者习惯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和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市场经济规律报道少。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旧经济报道模式的问题在于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骨头”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经济活动深入百姓生活,一些事关宏观的“大财经”新闻,已从过去与老百姓若即若离变为休戚与共。地方晚报应抓住机遇,提高对“大财经”报道的认识,多从老百姓角度进行报道,使其成为通俗有用的信息,从而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宜昌日报》今年下半年在提高报纸质量过程中,“四管齐下”攻标题,一改过去党委机关报标题老套、呆板、重复、乏味的局面,使新闻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宜昌日报》编辑部认为,过去很多新闻缺乏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是“死”在标题上,因此,确立了“增强可读性,从标题抓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标题“准确、鲜明、简短、通俗、生动”的十字要求,并采取了四条措施.—提出忌用词语.为解决标题落俗套、重复多的问题,编辑部提出了《宜昌日报标题忌用词语六十例》,规定诸如“强调指出”、“效果显著”、“一致好评”之类词语为忌用语,逼使编辑记者抓新闻、抓特点.特别是会议报道和经济报道忌用一些词语之后开始活起来.—实行“差额选举”.过去标题差,原因在于作者用功少,编辑也不爱动脑筋,总编审稿来不及.要闻部率先进行标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当前新闻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最近认真阅读了20家报纸的80条经济新闻,按“真、短、新、活、深”的标准,浅作分析。从报道内容来看,大部分报道是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个数字,而唯独缺少生动的新闻事实。从报道角度来看,这类报道一般是工作角度,如从领导角度提问题,从业务方面写总结等。从表现手法来看,这类经济报道绝大部分是观  相似文献   

6.
湖北宜昌日报今年下半年在提高报纸质量过程中,“四管齐下”攻标题,一改过去党委机关报标题老套、呆板、重复、乏味的局面,使新闻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宜昌日报编辑部认为,过去很多新闻缺乏可读性,很大程度是“死”在标题上,因此,确立了“增强可读性,从标题抓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标题“准确、鲜明、简短、通俗、生动”的十字要求,并采取了四条措施: ——提出忌用词语。为解决标题落俗套、重复多的问题,编辑部提出了《宜昌日报标题忌用词语六十例》,规定诸如“强调指出”、“效果显著”、“一致好评”之类词语为忌用语,逼使编辑记者抓新闻、抓特点,特别是会议报道和经济报道忌用一些词语之后开始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8.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大小凉山,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凉山日报是彝、汉两种文版的四开小报。近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搞好新闻业务改革,提高报纸质量,是新闻改革的中心问题。在新闻业务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四改”: ——改“少”为“多”。增加地方新闻,克服新闻少的情况,加强报纸的新闻性。过去,我们的报纸上,新华社电稿多,地方新闻少;机关会议消息多,基层活动报道少;生产工作简  相似文献   

9.
如何改变经济新闻写作中“死”材料、“死”数字、“死”程式、“死”面孔,枯燥无味,缺乏生气的通病,增强经济新闻的形象性,笔者认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一、写成活生生的现场目击记,描述力求绘形、绘声、绘色.事实本身就是丰富多采、生动感人的.现场目击即记者用自己的眼、耳、鼻、舌、体等感官,多方面去观察感受新闻事实,并在观察感受中渗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以保证笔下的新闻事实以鲜活、丰富、立体的形态活跃在稿件中.如《经济日报》1993年8月18日刊全登的《“还是这药管事儿!”》: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枯燥乏味,可读性差,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宣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读者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追求。 一、经济报道的题材要广泛 经济生活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反映经济生活的经济新闻也应该丰富多彩。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工作的内涵比过去丰富多了,要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改变经济报道题材狭窄的现象,把报道触角伸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首先,要改单一的生产型报道为多侧面、多角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企业报记者,不管他活动范围有多广,接触的系统有多宽,他作品中题材最多的还是离不开经济新闻.经济新闻是当前新闻传媒报道的重头戏,因而如何写好经济新闻,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新闻界仁人志士悉心琢磨的课题.如何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是扩大大众传播面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这里我结合自己实践,谈三点看法.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一是要让它接近性强.其实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角度讲,经济本来就和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因此,从人民生活和物质消费来讲,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经济新闻.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新闻媒体每天都要播出大量的经济信息和商业广告,正是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既然如此,我们新闻记者采写经济新闻又何尚不多和人民的消费贴得近一些,让经济新闻在利益上更接近点大众呢?对于这一点,我想在采写服装、家用电器、日用品百货、食品等以及其它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新闻时,是比较容易处理好的,读者对于这样的经济新闻也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机械、矿山、能源、交通等一些重工业新闻采写,就比较难以处理好上述问题.拿汽车工业来说,目前轿车进人家庭的时机尚不成熟,私人买车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有关汽车报道“飞人寻  相似文献   

14.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经济新闻若做得过硬,会就远离受众。去年以来,嘉兴市广电集团新闻频道推出“穿越转型之痛”和“经营之道”、“腾退的智慧”等主题性系列经济报道,力求从百姓角度,用讲故事的手法,软化经济新闻,实现经济新闻社会化。其中以展示企业先进经营理念、揭示企业转型之策为主题的“经营之道”专栏,累计播发新闻50多篇,因主题鲜明、语言平实,小切口大道理,得到受众尤其是企业界朋友的好评。 一、深化主题,提升经济新闻的鲜明度 从百姓视角确立经济新闻主题,就是要以一种平民意识、眼光和态度来选择新闻主题,通过对复杂经济问题的简单化、通俗化、平民化处理,使经济报道既能以深刻的内涵、更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受众所接受。这要求记者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洞察分析微观经济的能力,而且能从大量的经济活动中挖掘出最具价值的经济信息,提炼出符合百姓审美情趣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又称“问题新闻”、“热点新闻”和“释析新闻”,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通过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有争议的问题,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与剖析;尽可能地报道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方方面面,突出和深化主题,从而增强报道的广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7.
唐永忠 《新闻窗》2006,(4):22-22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使经济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表现,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来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视经济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播出条数多,所占比例高,播出时间长。但是,它的观众并不很多,影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据观众调查,愿看电视经济新闻的只占20%左右。究其原因: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从业务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关心的角度报道少;见物不见事,见事不见人,简单肤浅;解说和画面脱节,不管解说怎么说,画面总是机器运转、烟囱冒烟、麦浪翻滚、新房成群,可看的东西不多。电视经济新闻如何改进才能受到观众欢迎呢?我认为要重点突破,在“宽、近、人、画”四个字上多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江凌 《新闻传播》2009,(10):7-10
会议新闻报道是一种强调时新性、重要性和现场感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属硬新闻范畴。中西媒体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报道立场不同、报道角度不同.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篇幅、内容、结构、表现风格和语言习惯不同。就角度而言.中国媒体习惯于从正面角度和官方视角进行会议报道.西方媒体主要从负面或中性角度和平民化视角进行报道;就报道内容、结构而言。中国媒体篇幅冗长、面面俱到.以直线式结构为主。西方媒体篇幅简练、主题集中.以曲折起伏式结构为主;就表现风格和语言特色而言.中国媒体庄重严肃.以“硬新闻”式报道为主.语言多间接转述,多表述和概括,表现力稍弱,西方谋体活泼风趣,以“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为主,语言生动形象,多直接引用,多解释和表现.表现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