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物质、制度、精神,汇集在一起形成"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维度地阐述了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别从"人化"、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进行解读,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帮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其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合理性、主要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机制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的深刻探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指导地位,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路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信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4.
党娜 《现代企业文化》2014,(23):126-126
在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虽已和谐与繁荣,但仍不能停止与放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反思和经验提取,其之深入与效能,对我国社会及国家实力的纵深发展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郭渊 《文化学刊》2008,(4):78-86
清末民国初年,东北人民通过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传媒初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共建党时期,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通过创办报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东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和谐文化观。其中和谐思想始终贯彻在各个发展阶段,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劳动价值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劳动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劳动价值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劳动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激发了强大的经济活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步伐持续加快,其发展更为贴近中国经济实践,面对新时期的全新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变革,总结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形成的背景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三方面梳理出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分配思想的历史渊源,以期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杨陆林 《职业圈》2012,(24):93-93
九十一年前,中国共产党从游船上开始建立了红色政党,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今天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到二O二O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冲突的关系因何产生,又如何从人类自身出发去消解这对矛盾的现实反思,其内在逻辑是想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突破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制约。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理论在其内在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持了高度一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非常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本文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其中关于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统筹协调、人民至上的思想非常明显,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实践理路、历史逻辑、理论素养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长征对于今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的象征,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革命奋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长征的胜利让人们明白革命事业和建设祖国事业都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时期,中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应与时代相结合,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7.
和谐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应有之义,无论是从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根源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上,和谐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都有其深厚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价值认同途径,使人民群众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诉求和理论期盼。  相似文献   

18.
动画伦理重塑是中国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思想的交融及现代转型的延伸,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国产动画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地域性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约。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动画创作者应坚持基本的动画重塑原则,即社会效应第一原则、伦理和动画二元对立统一原则、辩证否定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并从四个执行主体——政府、行业、创作者和公众着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综合变革,形成全民伦理忧患意识、文化安全的责任意识和整个业态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学界到目前为止仍存在很大分歧。本文从人文科学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区别出发,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不能单纯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和传播者的宣传时间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以动态、全局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就是要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以及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用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要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