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和活化石。徽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这些绿色发展思想,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永恒价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人们会对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引起的社会和心理变化感到担心。麦克尤恩通过《我这样的机器》这部作品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需要重新考虑当人们面对比人类更像人类的机器人时怎样与科技和谐发展。本文旨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人类和机器人之间伦理身份的变化,探讨伦理秩序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理解人类和机器人所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从而探索和思考人类未来可能面对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解读华兹华斯经典诗歌《丁登寺》,分析诗歌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城市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信念三个方面逐渐展示的生态共同体意识。诗人在人文的视野里用沉思的理性力量来调节面对大自然时内心深处涌起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向现代读者传达有关生态的启示,对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困境时被触发的身体问题和精神挫败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玉树 《文化学刊》2015,(2):193-196
原子弹是纯粹理性时代科学革命的产物。虽超越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设置的种种羁绊,为世界不同民族选择和拥有,凝聚着一种特殊的时代精神。原子弹又是残酷激烈的世界大战的产物,只能根源于理性民族中。作为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军事装备,原子弹既是毁灭人类的恶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利器,开启了理性化战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克拉拉与太阳》是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一部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模糊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严格界限,将机器人与人类共置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作品采用“非人类”叙事,以克拉拉这一独特的机器人AF视角观察后人类时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问题。该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叙事艺术,石黑一雄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不可靠叙述、陌生化叙事、概念隐喻等手法,探讨爱与人心、自私与欺骗、阶级、人类命运等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警醒人类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际疏离、伦理道德、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乐记》不仅肯定了人类拥有的宇宙精神,而且还把宇宙精神转化为人类精神,把满足和谐社会的需要,视为乐的最高价值取向,对文艺提出了应有的更高要求,并由此出发,阐释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对禽兽的审美能力给予了直接的否定,认为“惟君子为能知乐”等,倡导礼乐文化对“口腹耳目之欲”的超越。在人类社会进化史上,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永远体现着人类的文化化或文明化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本质内涵,恰恰在于人性对动物性的超越。《乐记》倡导人对于动物性的超越,用礼乐文化来修身养性,“以道制欲”也就成了重要的人生乃至社会主题,以促进人类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信息的全球化传播和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领域自然也不会例外,尤以美学之间的碰撞最为突出,西方美学凭借着自身的文化,逐步蔓延到国内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拥有着多姿多彩且绚烂纷繁的传统文人艺术,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时,古老的中国也需要认真分析自己面临的困境。文章将以全球化为视角,分析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复兴带来的问题和冲击,并给出了突破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象在历史长河里漂流的河灯,中国文化是这长河中很为灿烂的一盏。作为人类文化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化,不是囚禁在人类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逐渐把民族意识和当代意识结为一体的全新文化。 人类走到今天,各种文化是在斗争、排斥、拥抱、联姻、兼容的过程里发生、发展,或没落、消亡的。文化借助于经济、政治的力量在变中求生求长,变则生,不变则亡。人类属于大自然,人的力量无法从自然的发展规律中得以超脱,也无法从社会的生存规律中得以超脱,超越自然,逾越规律都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存在竞争,社会存在竞争,文化也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9.
南宋诗人杨万里不仅以自然山水诗而名著于世,同时还是"性灵"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追求内心自适与精神超越是杨万里"性灵"观的最终旨归,与儒家重视美刺、强调礼乐教化的传统诗学观念有着本质差异,这是时代环境与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晓槭  钟榆 《文化交流》2010,(11):2-7
“后世博”时期的文化交流从世博会的舞台跃入更广阔的空间,多元文化全面交融,相谐相生,相得益彰,交流合作与中外友谊恒久长存,环保、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将引领中国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  相似文献   

11.
《职业圈》2010,(21):8-9
拥有16口明代洒窖的尹孝功与拥有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的唐骏最近都很烦,他们面临的是同一个困境:如何捍卫各自的名或利。他们都是单打独斗,对手都很强大,尹孝功面对的实际是宜宾市政府,唐骏面对的则是强大的舆论。所不同的是,尹孝功手中似乎有确凿的证据,而唐骏似乎有点被动和尴尬。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成为个人发展和组织成败的关键之一。置身信息的海洋,面对网络上如此多样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如何筛选?如何获取?如何利用?如何保存?如何做到游刃有余?所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于知识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对于与个人职业成长相关的信息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莉 《文化学刊》2010,(2):57-60
《樱桃园》具有独特的喜剧性特征。面对生存困境,人类焦虑混乱,无计可施,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形成了独特的喜剧效果;同时剧作又透出深沉的忧郁:对人类生存的无奈处境的同情和思索,悲喜交融。喜剧中蕴含悲剧内涵这一特征,正是契诃夫戏剧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对俄罗斯戏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20世纪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一个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至大至深的人本问题,它关乎着人为什么而活,即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一问题唯有人类会自始至终关注,并苦苦探寻问题答案。而在文学史中,这一问题更令无数文人想要一探究竟,自然也包括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主人公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体现在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漕政与盐政、河工并称为"三大政"。"漕政"这一事关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的行政事务拥有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重属性,有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广泛参与其中。处于世纪交替之际的嘉庆朝不仅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问题,还不得不应付在大门外徘徊的这些西方"陌生人"。漕运治理作为嘉庆朝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当时国家治理的过程和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对嘉庆朝漕运治理进行再考察再思考,可以洞悉传统社会诸多改革的努力及内生困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宗教和死亡关系的论述相当多,这是一个陈旧的哲学论题。但是一般的论述都是基于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之上,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相结合来讨论此问题的文章基本没有。本文就是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并采用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思辨和诠释学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探讨宗教与死亡的关系,还探讨了人能否独立面对死亡,如何独立面对死亡的问题;将从自身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中寻找无限永恒的希望的传统,转变为从现世生活当中达到一种对此生的满足感,虽不是永恒,但也无需永恒。希望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同时也希望人们能更加理智的看待死亡,更加积极地过好现世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冯天瑜时代的步履已悄然逼近21世纪。面对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呈现一种“世纪之际的焦虑”。这是因为,今日人类面对的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其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以20世纪初叶电气化、20世纪...  相似文献   

19.
时间,包括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是生命线的向度,是人类永远探寻的重大哲学主题。独秀作家群的成员梁潮对时间的把握是横向的,是在客观时间之外,从探究历史时间和调控心理时间,乃至超越自然时间这三个层面,对自我生命的主观情感体验,这决定他的生命形式和心理状态,触发其审美体验和诗性直觉。他在诗作中,融注自己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特的诗歌时间意识,转化为特定的诗歌叙事,从而让心理时间超越客观时间。与此相应,他拓展自身的生命层次,使自然生命诗意地转化和飞跃,提升社会生命的品位,实现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生命的生活方式,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心灵上空更加高远的方向,达到无限自由和畅适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社会处于标准和价值观巨变的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而人的心理反而愈加脆弱,各种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悄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全世界已广泛关注和研究解决方法,我们自身也会被抛回到对自我的追寻之中。哲学能做的也许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让人的内心自主强大起来。而在中国哲学中,以社会责任感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和以道法自然、主张个性自由的道家思想的结合,就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方法——让我们拥有思考如何成功入世的脑的同时还能拥有一颗能够随时放下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