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凯元 《文化学刊》2015,(2):101-103
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尤其是人格结构学说,分析《远离尘嚣》中主要人物的心灵反映和内心活动。揭示作品中轻浮、只在乎感官享受的巴斯谢芭和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特洛伊所体现的本我;温和、朴实的加百列·奥克所代表的超我;而博尔德伍德体现的则是一个压抑本我,长期不得释放超我的自我毁灭过程。  相似文献   

2.
韩国作家方贤石于1989年发表了中短篇打工小说《黎明出征》,情感之真挚、生活之鲜活,真实地刻画出了韩国20世纪80年代工厂打工者的全部风貌。本文将从冲突论视角出发,对小说中出现的三种冲突类型和冲突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从而揭示工人运动引发的冲突在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说《芳华》取材于严歌苓的真实经历,向读者展开了一幅20世纪70年代川西文工团的青春画卷。刘峰这一角色的深入描写,从精神分析等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面貌。作者对"人物心理"潜意识、人格等角度进行了细腻描写,表述了刘峰在集体潜意识下的遭遇,以及在集体潜意识下个人对人性的约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进入产业化时期,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及经济的畸形发展,孕育了以工人为创作主体的"打工文学"。"工人手记"是韩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主体都是在工厂一线工作的打工者。工人手记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学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打工者自主掌握话语权和运作知识权力的开始和象征。本文从"文学-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工人手记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探讨韩国工人手记的体裁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现代小说的创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无论题材选择,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流浪"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者的生存困境和"寻梦之旅"。研究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对探索人们的精神出路及启蒙国民之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楷越 《文化学刊》2010,(3):186-189
<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着力描写当代中国社会官场现状、展示官场复杂险恶、记录官员命运沉浮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特别是当湖南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推出后,一批"官场小说"更是接踵而至。从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系列到丁邦文的《中国式秘书》,从李国征的《后备干部》到吴国恩的《文化局长》、《宣传部  相似文献   

9.
海伦·费尔丁的经典之作《BJ单身日记》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大龄单身女性形象——BJ,这部日记体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此类女性身上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同时体现出众多都市平凡女性的生活态度。本文将着重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解析《BJ单身日记》中BJ这位都市大龄单身女性群体的代表的人格结构及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红高粱》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新篇章。莫言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口语化、文章叙述角度新颖化、修辞手法多样化,以及视觉色彩语言化四个方面来分析《红高粱》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危机频繁爆发,从生态文学批评视域的研究角度切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众多文学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的第一成因。本文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出发,阐述其演变过程,梳理其丰富的内涵,以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野草在唱歌》为例,宏观考察与微观解析相结合,解读小说中人类对自然的破环,以此呼吁人类要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对"王娇蕊"这一形象的描画,肯定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维度的觉醒,突显出张爱玲本人的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较为冷静地审视了当时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即在男权社会下女人依附男人的劣根性尚存,女性的心理痼疾并没有根本祛除,女性自身观念和行为仍需再定义、再提升,这对于中国女性意识研究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期语萃     
正中国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发现,时代愈后记载的历史,往往其反映的历史愈古老,于是提出了"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著名学说。从而形成了"古史辨学派"。有人说他们是古史的"怀疑派""虚无主义",其实,他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古史,而是发现了古史记载中有许多神话,所以要把远古的历史从神话中剥离开来。这样的历史才是比较科学的。神话价值论第34页20世纪80年代初,陈染出现在文学界,在80年代的中期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学界崭露锋芒。她的重要作品集中在90年代,如《嘴唇里的阳光》《不可言说》《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14.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09,(3):144-146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是整个20世纪乡土小说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小说中大量存在的风俗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20年代乡土作家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二律悖反式的情感矛盾,折射出他们在疏离与回归的精神迁徙中艰难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历经20余年的苦心创作,在20世纪初期出版了一本震惊世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该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影响世界的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克里斯朵夫也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他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道德之光,无一不凸显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对现世的希望。克里斯朵夫的行为和举动,以及他的思考活动都在表现其英雄主义,旨在冲破旧社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人们对自我的思考,鼓励人们追求人生价值,激发了那一时期人们对信念的无限追求和内在感悟。该文通过对约翰·克里斯朵夫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乡土小说中出现了对祝福祭礼、捐门槛赎罪、女子缠足等风俗习惯的描绘。受鲁迅乡土小说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文学界掀起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热潮。沈从文在这一热潮中也创作了属于他的"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他描绘了湘西童养媳、喝凉水会堕胎、白羊羔求婚等风俗。鲁迅旨在通过民俗批判国民性,而沈从文却极力塑造着古朴雅致的人性美。他们对待民俗态度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种不同的风格态度为后代的作家创作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和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7.
正林语堂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和翻译家,不仅在中国文坛占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问世,1975年,他凭借该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京华烟云》描写了从1900到1938年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分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  相似文献   

18.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其独特的移民身份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成长环境,使石黑一雄的小说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基调。在石黑早期作品中,他时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他的"故乡"日本。但在出版于2000年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中,石黑却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上海",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上海形象"。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入手,分析石黑一雄笔下"上海形象"背后所体现的"东方主义"与作家个人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王朔及其作品的出现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现象,王朔现象经常与"大众文学""市场经济"等关键词共生,这一现象无法被忽视,却又与正统文学格格不入。王朔与学界不远不近的距离,使他犹如文学界的"个体户"。本文试从20世纪后20年代文学思潮的角度出发,对王朔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部分作家开始逐渐接受神话原型理论,并借助本国神话表达主题,莫言的《蛙》对神话的应用尤为明显,表现为:主人公万心集"三性"于一体的女医生形象;"蛙"丰富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