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主张,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就使他的散文创作在古文运动的大环境下具有了得与失的意义。刘禹锡现存厅壁记共八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体现出了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因此本文以刘禹锡的厅壁记为例来探讨刘禹锡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主张,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就使他的散文创作在古文运动的大环境下具有了得与失的意义。刘禹锡现存厅壁记共八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体现出了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因此本文以刘禹锡的厅壁记为例来探讨刘禹锡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他在创作这篇名文时,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他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很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迁到城北  相似文献   

4.
唐朝年间,刘禹锡因为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和县)通判。按规定,他可以在衙门内居住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到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接着,知县又让他由南门搬到北门,房子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北房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在秦代称历阳)知县见刘禹锡仍不以为然,便又叫他住进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刘禹锡,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朋友是可以患难相助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当刘禹锡因写玄都观观桃花的讽刺诗得罪当权者被再次贬到遥远之地时,柳宗元考虑到他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于是自愿代为前往。虽然皇帝没有批准柳宗元的请求,但也更改了刘禹锡的贬谪之地。十四年后,当刘禹锡再次回到长安时,好友柳宗元却已过早离开了人世。柳宗元去世前,曾将自己的手稿全部交给刘禹锡,还把儿子交给刘禹锡照看。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来湘的迁谪文人。毛泽东看重的是他们唯物主义思想,他把柳宗元放在同屈原并列的地位,从政治思想到文学创作,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认为刘禹锡发展了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并特别欣赏刘禹锡诗中表现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8.
《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愤世疾俗的清廉诗——试谈〈陋室铭〉的主题思想》(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11期)说:“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通判(按:“通判”前应加个“任”字)。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  相似文献   

10.
《学苑教育》2012,(23):96-96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听到刘禹锡被贬播州,凄然泪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刘禹锡,他说: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梦得还有白发老母相随,“吾不忍梦得之穷”,于是“请于朝”,愿将自己所去的较近的柳州与刘禹锡交换,“虽重得罪,死不恨。”刘禹锡随后改任连州刺史。  相似文献   

11.
提起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凡知书者是无人不晓的,至于《陋室铭》是怎样写出来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唐贞元年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时,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不但毫无怨言,还根据住地景况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急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便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是自居易的老朋友,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他与自居易的唱和之作。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名句。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人,他家本不姓刘,直到他的七世祖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改成汉姓。也许就因为刘禹锡的  相似文献   

13.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刘禹锡中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迁连州刺史,其间还曾贬为和州通判。按照当时官员的生活待遇,即使被贬为和州通判,刘禹锡也应该享受住官署衙门三间三厦官邸的水准。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从高位贬到此职,认为他不被杀头就不错了,此生肯定不会再有出头之日,因此,对刘禹锡多方刁难,半年之间竟然叫刘禹锡搬三次家,而且房子越搬越小,使刘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  相似文献   

14.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15.
李林 《华章》2008,(21)
刘禹锡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仅有的几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诗歌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刘禹锡诗歌中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刘禹锡援禅论诗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作在唐代西南少数民族间流传甚广。民间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锡之辞”。这虽然只占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一小部分,但能够博得人民的喜爱,就是最高的奖赏。可惜由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不多,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下面主要探讨刘禹锡诗歌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一、晚唐诗人对刘禹锡的欣慕刘禹锡在中晚唐诗人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的举世瞩目的诗名和喜欢奖掖后进的令誉,使不少与他同时代的或辈分稍晚的诗人产生了“识荆”的愿望。姚合的诗:“仰德多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来湘的迁谪人,毛泽东看重的是他们唯物主义思想,他把柳宗元放在同屈原并列的地位,从政治思想到学创作,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认为刘禹锡发展了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并特别欣赏刘禹锡诗中表现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写下数百篇文章,柳宗元评其为“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以往备课的时候,总以为刘禹锡被贬后,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但他并不厌弃陋室,对陋室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因为他参加的改革失败,先被贬(biǎn)为连州刺史,后加贬朗州司马(朗州:今湖南常德)。一贬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来,觉得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唐宪宗把刘禹锡调回长安,让他留在京城做官。刘禹锡回到长安,看到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guàn)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些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