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寻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救助问题的解决对策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法学视角对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进行探析,首先依据制度变迁把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救助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探讨其深层次原因,最后,从立法角度探讨了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是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目前,三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还存在公众参与不够、人员和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要提高三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必须从三明实际出发,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方针、加快软件和硬件建设、建立"日常管理+应急管理+专项治理"的长效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自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治理就从过去的收容遣送转变为现在的救助管理,救助工作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但从目前救助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在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乞讨是乞讨者在公共场合明显表现出困难的生存处境,在得到他人的同情后,接受其施舍的钱物的过程。乞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法律不禁止乞讨。但是乞讨损害乞讨者本人的尊严,因此在道德上受到争议。对不同目的的乞讨有不同的道德评价。为解决生存危机的乞讨,因为生命价值高于其它一切价值,所以这种乞讨是应当的;为脱离贫困的乞讨,以暂时的尊严为代价换取家人的幸福和发展,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为赚取暴利的乞讨,使乞讨者本人成为物欲的奴隶,对施舍者也是一种欺诈,因而受到道德的谴责。乞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动荡的隐患,但是乞讨给公共管理制造混乱,这就是乞讨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为贫困人口仍是乞讨的主力军,所以尽管乞讨人员形形色色,但是施舍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力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救助管理办法》存在对救助对象的条件设定不科学、救助方式单一、救助专业化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完善社会救助需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购买社工机构的专业救助服务、走预防发展型救助道路三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街头上频频出现的流浪乞讨人员与建设和谐永州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于构建和谐永州具有重要意义.要取得良好的救助效果必须分辨真伪,完善制度,全民动员,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社会现象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神秘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对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及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现状,着重指出在资金投入、救助对象、救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8月1日起,国务院制订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获得政府的全面救助。同日起,各地“收容遣送站”将悉数更名为“救助管理站”。  相似文献   

9.
王淑霞 《考试周刊》2007,(5):126-127
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废除收容遣送站,新建“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救助站,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实施《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市容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出现了“管理真空”和管理盲区。本文试图对乞丐问题作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到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转变过程,重点阐述救助管理制度实施后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多,引发人们对“乞讨权”和设置“禁讨区”种种争论。通过分析书本上的《救助办法》和行动中的《救助办法》的差异及救助工作的问题,探讨救助管理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相似文献   

11.
高杰 《职业技术》2010,(4):93-93
档案管理工作是救助管理工作的基石,是提高救助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救助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救助人员档案记载着这个自愿求助,无偿救动的原则。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急需帮助的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接待求助人员、未成年人,护送返乡人员的最好记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乞讨现象日益严重,乞讨人员激增并向复杂化、职业化趋势发展."乞讨业"的畸性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和社会治安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在概述乞讨的含义、发展现状、方式、种类的基础上对乞讨现象激增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城市乞讨所引发的各种不良社会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乞讨问题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以<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标志的新的社会救助制度代替了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大,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状况出现了新变化,对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现阶段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形成新时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难题的原因,并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志刚"案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从实行收容遣送到今天的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命运经历了强制收容到充满人文关怀的待遇.但是,在这种转变中救助职能的转换、资金的来源及运作、工作人员的索质要求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救助办法>的特点及带来的变化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毒品问题的蔓延,戒毒人员的物质困境、治疗困境与社会融入困境日益突出,戒毒人员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救助需求对象。"基本人权"理念与"关怀救助"原则提供了我国开展戒毒救助的法理基础,但在救助实践中,依然存在立法衔接不畅、给付方式单一、分类救助标准不明、执法规范性较差的问题。为此,在救助立法领域,应当增强戒毒法与救助法的法制统一性,丰富戒毒法律体系的救助手段,拓展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覆盖范围。在救助实践方面,应当完善分类救助与专项救助制度,引入"券证救助"与"服务救助"措施,理顺戒毒人员办理低保与医保渠道,扩大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戒毒救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后孙志刚事件引发的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政策的立法出发 ,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立法过程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我国社会政策立法还没有和民商法从法理观念上区分开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法理概念 ;社会政策立法程序还只是处在被动反应的救火状态 ,缺乏理性和民主的讨论、咨询程序 ;社会政策的行政组织和执行人员还只是一般的行政执法组织和人员 ,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状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经由问卷调查、个案访谈、非参与观察等手段取得的大量数据及其他资料,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谋生地的选择、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滞留时间、关系网络、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于客观地认识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健全相关救助管理政策、法规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乞讨现象突显制度道德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荣 《天中学刊》2006,21(6):52-57
近年,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大量流浪乞讨人员,各种各样的乞讨现象给城市的形象增添了败笔,引发全国各大中城市上下禁乞呼声一片。导致当前城市乞讨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性不平等、户籍制度的歧视性、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失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性、教育制度的非公平性等制度因素。因此,解决我国当前城市乞讨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诉求于制度道德。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块用于乞讨的黑板。那次与妈妈在街上闲逛,路上看到一位在街边乞讨的中年人。他与其他乞讨者不同,一般的乞讨者都是衣着破烂,露出自己身上的伤口,来争得路人的同情。他并非衣着破烂,穿着简单的衣裤,坐在街边,闭着眼睛,身前放着一块小黑板、一个干净的小碗,黑板上面写着干净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