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的基本因素。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提出和贯彻,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经济要素的发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为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注重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邓小平经济思想的贯彻为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强韧的经济纽带,为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确立了根本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功能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三个方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紧迫性和时代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是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二是澳门回归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即爱国主义,四是现阶段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精神要素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古代民族中已经存在,因此历史学要充分发掘传统民族精神要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同时历史学和历史教育还要充分发掘近代以来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要素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民族精神要素,努力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思想是: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应对新世纪新挑战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建设先进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些思想对继续推进现代化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国共两党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振兴中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发展伟业、克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各种挑战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大有可为;要以创新精神开展统战工作,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20世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引起这一变化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社会政治制度的进步与社会民主的不断深化;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发达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社会因素形成与优化的主导力量和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中流砥柱。20世纪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发展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下党领导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应从缩小地方经济差距、坚持党的领导、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等入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爱国自强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的各个时期有其具体表现,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是广泛团聚中华民族大众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新变化的基础上,从爱国主义通过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而增强政治亲和力;从爱国主义通过激励中华民族谋求民族振兴而增强经济凝聚力;从爱国主义通过促进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念的确立而增强思想文化向心力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爱国主义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宫廷音乐的乐器编配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看,清代统治集团以开放吸纳的态度对待中华各民族的音乐及乐器,从而形成了清代宫廷音乐民族融合的特点:一是乐器繁复,二是乐曲众多。这种特点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融合体,只有不断吸纳新的事物才能保持先进性,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同时,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统战理论在当代形成两次飞跃: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与江泽民统一战线思想。统战理论在当代的每一次飞跃,都使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法宝”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对于保持祖国统一、和谐族际关系、发挥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也正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也更为彰显。  相似文献   

16.
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舟竞渡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持续之久,凝聚力之强,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龙舟竞渡习俗有着共同的神灵信仰、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认同。它所反映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拼搏争先精神正是当今中华民族所应该弘扬与培育的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认为深入开掘龙舟竞渡习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必须弄清楚中华民族认同历史渊源,即自在民族实体的发展历程;必须搞明白中华民族认同的现实基础,即自觉民族实体的形成过程;必须认识到新时期民族认同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缩小差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精髓,是凝聚人心、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爱国,就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树立牢固的忧患意识,为国分忧;就要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为国雪耻;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消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