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光绪甲辰年江南省造十文铜元,是一种常见的钱币藏品。这种铜元版别不多,而且都是红铜质。在我的藏品里有一枚黄铜质的江南省造甲辰"光绪元宝"十文合背铜元。合背钱的成因,一是工人误将图案相同币模,分置冲床上下轧制成合背钱。这种合背钱平常会混入流通钱里发行。另一种是试样、试模一类的样币。前一种合背钱属于失误造成的错版币,而有意铸成的样币更为稀有。  相似文献   

2.
我收藏着一枚朝鲜“五分”铜元。它充分显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朝鲜“五分”铜元,开始铸造于朝鲜开国五百一年(公元1894年),即大清光绪十九年。当时,我国仍然大量使用有扎铜钱,尚未开铸无孔铜元,直到1900年,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13)
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此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元局提供,其版式模仿北洋铜元式样,仅是把"北洋"二字变更为"山东"而已(图1)。正如周馥在奏折中所称:"仿北洋模式,改刻山东字样。"铸造数月后,  相似文献   

4.
黄文叡 《收藏》2012,(8):74-75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  相似文献   

5.
张黎晨 《收藏》2010,(3):124-125
民国8年(1919年)陇南镇守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翻砂法铸造铜元,故称其为天水砂版。初时以仿铸四川篆书“汉”字五十文、一百文铜币为主,后又陆续铸双旗二十文、五十文及九星砂版。民国13年(1924年)停止仿铸川币,杜绝民间私铸,开始铸造孔造辅币五文和十文。  相似文献   

6.
袁水清 《收藏》2008,(8):134-136
最早的新式机制铜元——清光绪元宝“广东一仙”“广东半仙”,红色政权最早发行的铜元——皖西北苏维埃银行和湘鄂西特区分行发行的1931年版铜币,最先铸造的面值最大的铜元——中华民国河南双旗伍百文铜币。  相似文献   

7.
“大泉五十”铸行时间虽然仅有13年,但其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大泉五十”看似型制单一,但其版别多,内涵丰富,近年不断有新品种面世,尤其是背有纹饰、吉语及动物图案的版别发现极多。“大泉五十”品种从币值形态分有二大类四种。官铸的“大泉五十”钱径约28  相似文献   

8.
沈飞 《收藏》2010,(4):140-141
新疆最早开铸机制铜元“光绪元宝”(图1)的铸造时间约为1907年,由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内设的银元局试铸。铜元的正、背面均无维文。正面珠圈中为汉文“光绪元宝”,中心有一朵六瓣花饰,圈外上方有汉文“新省”,左右两侧各有一朵五瓣花饰,下半部有汉字“市银一分五厘”。背面为龙纹,龙身盘空向下,底部有海水。  相似文献   

9.
李训刚 《收藏》2012,(12):75-75
对于机制铜元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铜元可谓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尤其是品相上好或原光币更是受到铜元爱好者的追捧。但其中不乏赝品。现就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铜币的真假辨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边力 《收藏》2010,(2):139-14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河南巡抚陈夔龙鉴于“各省可仿粤省之例铸造铜元”之上谕,以“豫省银贱钱荒”为由,具奏朝廷“设局开铸铜元”,获准后遂将地处开封南关的机器局改为铜元局,并命官员从上海购来机器设备和一应材料等,于同年10月正式开铸“光绪元宝”铜元。光绪三十二年,河南开封铜元局划归户部管辖,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汴厂”,铸行“大清铜币”中心“汴”铜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