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国教育制度的设计专门是为极端中央集权的国家服务的。它建立在一种平等主义和精英主义奇异结合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本针对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演变和考试制度的建立,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身份分配的机制和社会准精英的选拔制度的建立。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和效率至上,使整个教育倾向于层层擢选少数精英和淘汰多数人。考试的公正原则意味着优胜劣汰和适生存,这在基础教育中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课程、知识、教育过程以考试为转移。考试成为控制学校教育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在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史上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从考查、考试的类型、举措、方式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期对现行人才选拔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理论依据,对其教育分流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精英与大众,划一与求多,职教与普教三个方面研究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柳靖  刘超 《职教论坛》2023,(4):14-20
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考生个人意愿、条件,将准备接受下一阶段教育的考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选拔分流到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2014年开始的高考综合改革在选拔分流的依据、方式、理念三个方面深化改革,在满足考生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与合理预期,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高考综合改革成功经验融入“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中,推进技能考试体系建设,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途径,引导考生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适配衔接发展,对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分流的科学性、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演变和考试制度的建立,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身份分配的机制和社会准精英的选拔制度的建立.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和效率至上,使整个教育倾向于层层擢选少数精英和淘汰多数人.考试的公正原则意味着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这在基础教育中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课程、知识、教育过程以考试为转移.考试成为控制学校教育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演变和考试制度的建立 ,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身份分配的机制和社会准精英的选拔制度的建立。教育体制的精英主义和效率至上 ,使整个教育倾向于层层擢选少数精英和淘汰多数人。考试的公正原则意味着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 ,这在基础教育中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 ,课程、知识、教育过程以考试为转移。考试成为控制学校教育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考与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置分流机制与社会的人才筛选机制的功能逐渐减弱,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竞相通过考取研究生学位以获得竞争优势。依据考研的规模和热度,将过去二十余年划分为“考研冷”“稳增长”“两连降”和“考研热”四个阶段,并运用教育分流机制的视角系统地考察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性质与功能的变迁。研究发现,“考研热”现象本质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考及其前置分流机制功能弱化的一种递延效应,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从选拔顶尖学术人才向选拔高层次就业人才转移,同时承担着高考后置、社会前置分流的功能,呈现出部分“类高考”的特征。这既是系统的教育分流机制与个体的教育选择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与产业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相适应的表现。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应当规范并重塑中考、高考、考研等重要分流机制的功能分工,将其放置在教育分流机制的整体性变迁之中。  相似文献   

9.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是现代社会进行选择与分流的基本原则,“追求成功”是现代社会及学校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规范。本文基于一所重点中学高三教育的经验资料,以“成功伦理”概括其凸显的育人价值取向,从高三教育对于“成功”的意义诠释、对学生相关价值观念和性情倾向的塑造、所建构的人际交往规范三个方面,呈现并辨析了案例中学对于“成功伦理”的理解与培育。在个体性竞争的选拔制度的引导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已不仅是学生个人学业上的目标,更是被高三教育深刻地构建成为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生活时应具备的观念共识。然而,优绩主义内在的理论悖谬使“成功伦理”有违教育的正当价值,高中应当为学生超越“成功伦理”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立国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开发本国人才资源。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新加坡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即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不断选拔,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以便为新加坡选拔国家急需、数量有限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1.
当前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形势下,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需提高人才选拔的有效性,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试模式与更加有效选拔机制,向科学公正的选拔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12.
王琳琳 《文教资料》2014,(17):82-83
教育分流制度是新加坡教育的核心制度。其出发点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教育;其关注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形成共经历了确立、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一共要经历“小四”、“小六”、“中四”及“中六”四次分流,每次分流都需要通过考试与选拔。毋庸置疑,教育分流的做法为新加坡教育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就目前而言,关于分流制度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整体教育价值取向的国家主义、基于身份塑造的精英主义及基于功利的效率主义。这些偏差强化了应试体制及分数竞争,无益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因此,亟须从培育批判型课堂教学文化、创设自治型班级生活、构筑互学型学校共同体等学校整体生活民主化改造,调整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人才,分流教育体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实行教育分流制度即双轨制把优秀的精英人才分流出来,而让大部分进入职业技能训练系统。实践证明,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是符合新加坡国情的,它为国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宝贵人才,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加坡也对分流教育体制作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 《教学与研究》2005,1(3):52-58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16.
法国教育制度的设计专门是为极端中央集权的国家服务的.它建立在一种平等主义和精英主义奇异结合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观念、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观念具有重要的制度性作用,而精英人物在教育制度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精英通过传播、创新教育观念,主导教育制度安排的建构行动。在教育制度安排的建构过程中,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由改进效率的潜在机会所引起的教育制度变迁;由外部竞争压力引起的教育制度变迁;因思想观念中手段与目标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教育制度变迁;因制度的结果违背人类终极价值而引起的教育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一直存在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分歧,并引发了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模式的竞争,产生了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不能兼顾的两难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从学生的自由选择与制度的严格选拔入手,聚焦于大众高等教育下精英培养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招生、人才培养与教学计划以及考试评价等制度,揭示出精英选拔的多重逻辑,广泛涉猎下的课程数量膨胀,严苛考评权力下的竞争主义,个体的理性经营和表现技艺.更进一层次,本文反思了在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侵蚀下校园的断裂、师生关系的异化以及教育本质的空洞.最后讨论了学生在自由选择的试错中所形成的性情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教育体系上下衔接、内外互通,有助于培养优秀的精英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资本。文章从新加坡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其特有的分流制度、普职联动的教育制度、多方位的激励制度、校企联动制度着手,分析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