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5G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数字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央企打造国之重器、发展先进科技、惠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对新时代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柏振平  张桂华 《传媒》2024,(7):40-42+44
生态纪录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探索历程和发展成就的“展演场”,影像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与价值取向。我国纪录片的生态书写范式转向既与生态观念变迁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也是回应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话语权和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时代呼唤,表现为客观影像叙事、主观情感投射和大国形象建构的逻辑范式。探索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生态书写的内在逻辑范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成果展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基础中的基础。出版服务于科技的基准点和着重点在于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技观;洞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弘扬科技发展优长、弥补科技发展不足;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出版的需求,着力推进社会整体进步和高质量发展;贴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熟知世界科技发展总趋势;强化科技出版自身建设,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2012年度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学者们从《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热播纪录片的个案研究中探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纪录片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身份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越发引起重视;纪录片创作的技术手段越发先进,但须用之有度;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作为纪录片传播的平台,优势与不足并存;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尚不充分,学者们探究其困境及产生原因,展望其发展前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吴锋 《编辑之友》2023,(7):11-18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书写者与推动者。就本质内涵而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总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接续百年奋斗完成探索、转折、蜕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跨越,是其历史逻辑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指引下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主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传播体系等共同构成其实践体系;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动能,坚持技术赋能、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面向未来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进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国际化策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性质和国际化性质的研究,通过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不断促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中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间各种较量和竞争日益增强,我国日渐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本篇文章简要概括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有关改进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我国科技情报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阐述科技情报的“中国式”特征和“现代化”内涵,论述了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五大特性:提供丰富化、层次化的科技情报服务,以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提供均等化、可及性强的公共科技情报服务,以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精神;兼顾服务效能与以人为本,使科技情报视角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科技情报工作中的人机共生、多主体协调,以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实现科技情报资源的自主可控与国际循环畅通,贯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科技情报事业战略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科技情报现代化的新内涵和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自主可控的资源保障体系框架,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科技信息服务模式,重塑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知识组织与情报计算体系,创新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体制。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8.
曾光  高栩 《传媒》2021,(7):71-73
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形以何种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递交一张客观、中立的国家名片,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市场上较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并结合其他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通过阐述此类作品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有效策略,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手法,促进纪录片在构建良好国家形象方面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种重大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成果,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居高临下的话语态势,消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更将深刻影响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超越性、先进性和引领性。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大国基石》,以生动的镜头语言讲述了真实鲜活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新时代,我们要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传播队伍、加快构建多元交互的国际传播平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简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以及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变革实践中,梳理概括出我国当代图书馆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协同创新发展的5个主要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的图书馆协同创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代化中的图书馆协同创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中的图书馆协同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图书馆协同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中的图书馆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国纪录片现代化进程三大因素的理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 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因素,而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界对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别和理性的判断。本文旨在对这三大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与分析,使我们对纪录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选材、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多项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从主题出版角度思考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面临着时代任务挑战、多样化挑战。然而,在上述挑战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也迎来新势能,即时代风向新势能、风格趋势新势能、文化科技新势能。只有正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要求,积极融入时代风向,才能够应对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并将挑战转换为促进发展的新势能。  相似文献   

16.
吕洁 《青年记者》2017,(8):59-60
新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受到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纪录片都以政治宣教载体的形式呈现. 1983年的《话说长江》和1986年的《话说运河》成为80年代我国纪录片的转型之作,其表现手法开始注重生动的细节和艺术个性.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标志着我国纪录片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①2000年前后,娱乐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中最受欢迎的部分,纪录片的发展受到冲击,北京电视台的《纪录》、安徽电视台的《东方纪事》等一大批知名纪录片栏目相继停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头十年.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纪录片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面向市场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有待提高”.此后,我国纪录片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下的探索性实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进行深度解读,旨在揭示不同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利益,选择与中国的合作方式和交往路径,以及这种理念对中国、各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本文提出了需要加强构建自主叙事体系,重视传播对象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的作用,更要立足各国对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我国在丰富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尝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场域来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华雪 《视听》2023,(5):81-8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受众对纪录片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角度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在内容、形式、传播等多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不断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叙事层面通过年轻化、短小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不断探寻汉字之源,在视听呈现上通过高科技的数字技术、风趣与严谨并存的解说词设计、拟人式的动画手段不断呈现汉字之美,同时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实现分众化传播,为我国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进步,基于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水平,新媒体也随之出现,就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的电视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对于电视纪录片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电视传播来说,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之下,其活力明显降低,那么如何进行电视纪录片编辑的创新,也成为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问题,通过有效地创新形式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对电视纪录片节目加以关注,并且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这在未来的发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纪录片工作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找出更有效的提升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纪录片的发展来说,地理是其创作的客观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脱离本源地理,缺乏贴近民众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纪录片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本文拟通过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来关照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