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小语     
我们往往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胡乔木在过去的大学新闻系的教科书里,或在讲授新闻采访课程时,  相似文献   

2.
最近,学习胡乔木同志多年前写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很有感触。胡乔木同志在文中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可惜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学会用事实说话这方面,仍然做得很差。去年初,乔木同志在给新华社领导同志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出了“新闻总是要客观地叙述事实”的意见。由此可见,在新闻界深入地议一议这个问题,对促进我们新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客观报道手法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记者只是客观地记叙事实,实际上他是用事实来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体现一定的宣传报道意图。新闻界的行话称之为“用事实说话”。早在1946年9月,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这样解释“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原载1946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这种客观报道手法的巧妙之处,正在于能将记者的主观思想倾向与报道意图,通…  相似文献   

4.
吕继红 《新闻记者》2005,(11):66-6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客观报道的手法,上升为理论,即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①如今的媒体上,客观报道的形式似乎有所削弱,各种散文式、随笔式、故事式的报道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也都有读者要看。但就报纸总体而言,其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原则和方法,仍应该是主要的。如果一张报…  相似文献   

5.
五、善于隐藏观点,掌握“藏”的艺术。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呢?这就要研究“藏话”的艺术。1.“藏”在幕后。有些新闻事实本身不足以显示记者的思想和倾向,而幕后的事实又不能和盘托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特殊的语体和笔法把幕后的  相似文献   

6.
尽管新闻是对新闻事实作客观报道,但对作者来说,其报道的主旨必须鲜明,而在表现主旨时,又要根据新闻的特征,要将其藏起来。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指出:“愈是好的新闻,就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将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就是将新闻的报道主旨蕴藏在内容中,这样就耐人咀嚼涵咏,使新闻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胡乔木同志在谈到新闻表达方式的时候说过:“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他还多次批评过一些新闻“宣传味道太重”,即在表达方式上,议论多,太直太露。在研究如何改进新闻写作的时候,乔木同志的这些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因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虽已讲了几十年,但在实践上还远远没有贯彻好。现在,在各地报纸上和电台的广播中还经常出现议论太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记者总是将自己的观点溶于事实的叙述当中,寓理于事,使意在言外,读者通过阅读思考而领会其意。要使新闻不露声色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贵在新闻中蓄势。蓄势就是引而不发、发而不露、发而不尽。在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文章余味无穷,读者通过了解事实,发挥主观创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还可以通过想象捕捉到未见诸报端的无形的意见、倾向、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由此新闻引出的将要发生的新闻。新闻报道中蓄势。可以使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意见对读者影响更深远。胡乔木同志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没有宣传味的宣传是最好的宣传。蓄势就是要求隐匿宣传味,不露声色,让读者在阅读中思索到更多没写出的意境和文字,得到玩味无穷的生活启迪。作者得于心,读者会其意。  相似文献   

10.
心理现象,内容丰富;下面就一些心理现象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作一些探讨。①含蓄与新闻写作读者是有自尊心的。每个有自尊心的人一般不愿意相信意见而宁愿相信事实。因此,愈是好的新闻作品.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这种藏而不露、弦外有音的手法就是含蓄。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曾披露河南一家卫生院的医生开药方拉关系荒唐到把毛驴当成中药开出的奇闻。对这类损公中饱私囊的丑恶现象,作者不吝笔墨.一捅为快。但在把弓拉紧以后,却引而不发,而将笔锋一转,写道:“医院是治病的  相似文献   

11.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和反映。新闻事实成为新闻报道.大都是经过新闻工作者精心选择的。从文字上看,新闻工作者只是客观、忠实、朴素地向公众叙述他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但是在叙述这一事实的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着新闻工作者的观点,进而对社会起着导向作用。甘肃省静宁县广播电台1989年曾播出一篇题为《一些单位不治真山造假山》的新闻稿件,作者选择的新闻事实~是农民改造真山的艰难,另一个是一些机关单位花巨资造假山。尽管作者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造假山的单位提出批评,但听众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中,已明显感受到作者报道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议论,人们马上会想到社论、评论、短评、编辑部文章、编者按和各类个人署名的思想评论、杂谈、随笔等,但这些仅仅是有形的议论.其实,报纸以最大篇幅刊登的新闻中也常常有"议论".在这些报道中,尽管记者是十分忠实地、朴素地、公正地叙述着一件件客观事实,但这里的事实已不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事实在报道者头脑里的映象,并通过文字加以再现.因此,每件事物的叙述总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一定的观点,这种用叙述事实来发表的意见就是一种无形的议论.恰如其份的议论不着痕迹,所以人们称之为新闻中的议论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其目的就是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或问题,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影响舆论,指导工作,使人们接受他的意见和主张,并自觉地按照他的主张和意见去行动。”而评论就是一份报纸表达阶级立场最好的舆论阵地。在台湾,由于政党之间的斗争,使得这样的说服意图在台湾报纸的评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面典型报道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一种传统手法,过去和现在都取得相当的成绩;但仔细研究,目前的正面典型报道还有许多缺失的地方。一是没有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典型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报道题材,还是应该按照新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进行写作或编播,但现在我们正面典型报道的表现手法往往是与新闻的表现手法格格不入的。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记者尽可能的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意见,寓观点于事实当中,并且让受众自己来判断作品中的观点。同时要用对事实的精心的编排来表现自己想要说的话,使受众可以轻易接受其观点。惟有这样,受众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18.
新闻除了给受众提供一种事实或一种信息之外,还要不要给人提供一种感动?换句话说,新闻受众从新闻那里除了接受一种事实一种信息之外,还会不会接受一种感动?  相似文献   

19.
“客观新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西方新闻学中 ,专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的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 ,而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新闻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 ,它使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西方学者对新闻客观性有许多批评性见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 :没有纯粹的事实 ;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但新闻工作者又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和专业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 ,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因本篇讨论的主角为记者,所以这里的舆论因新闻媒介的介入而特指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此就记者作专门讨论)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体现的一致性意见。可见,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一人或一群体)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