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经验围绕李从军社长提到的"国际传播与信息新秩序"(NWICO)展开的争论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到80年代中持续了十几年,引发了无数有关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包括肖恩·麦克布莱德主编的著名报告《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建立一个新的更公正、更有效的世界新闻和传播秩序》——此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首次出版.  相似文献   

2.
为拓展传播学学科领域,促进中外性别传播研究的深入对话,及时总结我国性别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共同研讨当代性别传播研究发展的深层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与牛津大学国际性别研究中心,于2008年12月12~13日共同主办"性别传播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区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子,以及各地妇女界人士及传媒业界人士,共6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的报告》(该委员会主席为爱尔兰新闻工作者、政治家肖恩·麦克布赖德,故又称"麦克布赖德委员会最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文件的公开发表,是国际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最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将它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为我国新闻界同人以及广大读者了解有关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情况,提供了相当详尽而又系统的资料.二次大战以来,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迅速.在新闻报道、情报交换、书刊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电子、光学、计算机、通讯卫星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国际传播在国际上主要有政治经济研究和文化研究两大方面。政治经济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不同传播立场提出了各自不同理论,有些理论带有本国意识形态立场。我国学者提出了"畸形霸权理论"、"和谐传播理论""国家形象建立"等多个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所谓话语权,就是行为主体具有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right)以及使自己的意见得到认可的实力(power).因此,国际舆论话语权就是一个国家的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以及通过自己的声音影响国际舆论的实力.在这里,"权利"是确保各国媒体都有参与国际传播的机会,主要通过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加强各国媒体间的平等协商和交流合作来实现;"实力"是不同媒体按照统一游戏规则提升自身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传播内容的优化调整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拓展来实现.这是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两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6.
黄敏 《传媒》2021,(8):46-48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通过做大做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为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客观审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娟  卢茹彩  王一丹 《传媒》2021,(22):24-26
"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是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的.2020年7月,中国外文局所属今日中国杂志社在法国巴黎创刊《中法对话》法文杂志,是探索中国故事"区域化表达"的先行尝试.《中法对话》是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法双方以交流促合作的倡议而创刊,通过推动中法各界深入对话,传递中国声音,促进双方交流,进而推进中法民心相通,拓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薛诗怡 《青年记者》2017,(12):69-70
在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即由各种媒介支持、具有全球化视点,供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共享的信息的流动.① 央视财经频道(CCTV-2)以专业财经信息为核心内容,以生活服务和消费时尚为辅助内容,1987年2月1日正式开播,现已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②2009年8月24日更名为财经频道.CSM数据显示,央视财经频道的市场份额占全国财经节目市场的七成.《环球财经连线》《经济信息联播》等节目依托央视70多个海外记者站实现了全球覆盖,及时深度报道世界各地重大财经事件.央视财经频道在国际传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近几年来多种途径的积累,以及不断在国际场合发声,为观众带来最具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正当人们准备辞旧迎新、跨入1984年的时候,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一则消息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决定于1985年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为什么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呢?主要原因,是该组织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关于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主张。而美国,则是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最主要和最顽固的反对者。  相似文献   

11.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2017年12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从评骘、思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的新趋势、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出版肩负着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而主题出版天然具有适合国际传播的属性,成为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但是,国际舆论环境与国内舆论环境不同,国际话语体系仍以西方大国为主.面对崭新的舆论挑战,中国出版的"出海"可借鉴弱传播理论,探索一条适应国际传播环境的新路径,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和能力建设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这一理论和实践需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28日举办“2014中国传播论坛: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创新与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学界、业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会议主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文宣读和交流.与此同时,会议期间发布了全球范围内首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情况的专业权威报告——《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国际传播蓝皮书).该书由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出版,汇聚了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心力共同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诺然 《青年记者》2016,(35):65-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多次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这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立体性和直观性在传递文化蕴含、表达思想情感上,具备鲜明的优势.发展电影产业,尤其是推动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对于传扬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播政策是“为了指导传播制度而设立的一系列社会规范”(1)20世纪70年代时,联合国曾对几十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有三十多个国家的政策体系被集结成书,当时联合国呼吁要“推动国际新闻事业的民主进程”。从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来看,近年来新闻传播政策总的取向是由管制到疏导、由限制到扶持。以美国为“领头羊”的部分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积极推动巨型、复合型媒介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在努力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一些传播业比较…  相似文献   

18.
全方位增强传播力 记者:当前,海内外对中国加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举措十分关注.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刘国昌: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上,首先要有传播力,要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声音、形象传播出去,让它入耳、入脑、入心,然后才能产生进一步影响.如果传播不出去,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要把声音传播出去,电视、广播要能落地;纸媒要建立、增加印点;传统媒体要会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9.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具有亲和力的国家传播形象,展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新的课题.不过,近些年来,在与经济地位快速提升的同时,我国的对外传播却处于尴尬地位.一方面,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处于"弱势"地位,在以西方主流媒体为主导的世界传媒格局中,中国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中国传播机构的一系列新动作,在外国人眼里又是一个传播"强势"的国家,有调查表明,2010年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让一些美国入觉得"令人恐惧,胜过友善"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行为,往往被一些国际媒体放大为"国家意志"的扩张行动,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围追堵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